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创新技术引领希望,南华医院托起27周960g超早产儿生命之舟
近日,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病房外,超早产宝宝萌萌(化名)的家长满怀感激地将一面锦旗郑重地交到医护人员手中。这个在孕27周便提前来到人世、出生时体重仅960克的“小不点”,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67天的精准救治与悉心照料下,不仅成功闯过重重生死难关,还以“零感染、零严重并发症”的成果康复出院,充分彰显了前沿救治技术对生命的强大托举之力。“超早产儿救治,不仅考验技术精度,更依赖于技术的不断迭代。”面对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的超早产儿,医护团队在新生儿科主任刘晓日、护士长周辉辉、副护士长徐芳兰的带领下,迅速启动了针对孕周≤28周超早产儿的成熟救治体系。在体温管理方面,团队优化了“小早产儿温湿度管理策略”与“脑保护性策略”,精准模拟母体宫内环境,并结合动态脑氧监测技术,全程有效规避了脑损伤风险。在呼吸支持领域,团队创新应用“三阶梯俯卧位通气策略”,根据患儿情况动态调整体位与无创通气模式,同时配合床旁肺部超声与改良式气道吸引技术,减少了放射性损伤与感染风险,让萌萌全程无需有创通气就平稳度过了呼吸危险期。营养供给上,团队摒弃传统喂养模式,采用“微量喂养递进方案”并实时监测肠道功能,精准把控液体量与营养密度。此外,通过B超定位追踪脐静脉导管、运用PICC心电定位技术,将血管损伤风险降至最低,为长期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通道。整套方案实施后,萌萌体重稳步增长,成功避免了肺动脉高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致命并发症的发生。△主管医生刘诗吟为萌萌行床旁肺部超声“技术创新并非为了炫技,而是要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温柔呵护。孩子能顺利出院,不仅靠技术,更靠信任。”刘晓日感慨道。救治过程中,家属的充分信任与积极配合成为重要支撑。科室始终秉持“以患儿及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专业与温度融入每一个诊疗细节。在国家DRG政策指导下,团队通过精细化成本管控,使萌萌住院期间总费用在医保报销后,家庭自付部分降低,实现了“高技术救治”与“低经济负担”的双赢局面。南华医院新生儿科深耕超早产儿救治领域多年,已构建起涵盖呼吸、营养、感染、温湿度管理等多领域的“技术创新矩阵”。此此次萌萌的康复出院,是科室综合救治实力的又一次生动印证。未来,科室将继续以精湛医术与人文关怀为双翼,为更多超早产儿托起生命的希望。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救治热线:0734-8399006
2025.08
04
南华医院肿瘤一区“沟通零距离”,架起“医患连心桥”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肿瘤一区,针对肿瘤患者“找不到人、问不上事”的迫切需求,创新推出“沟通零距离”工程,通过一系列贴心举措,将便捷高效的医患沟通服务直接送到患者床边,赢得了广泛赞誉。走进肿瘤一区,护士站吧台上精心设计的名片架格外引人注目,病区所有医生的信息名片整齐排列,姓名、职称、联系方式一目了然,患者和家属可随时获取帮助。病房内,墙面张贴的医生工作电话、微信二维码及医院科室公众号,打造了无处不在的信息触点,让患者咨询更加便捷高效。住院患者张阿姨感叹道:“以前有点小事想问问医生,总怕打扰人家或者找不着人。现在床头就能扫码加微信,问点复查、吃药的事方便多了,心里特别踏实。”△护士吧台放置医生名片架△护士吧台粘贴医生微信二维码△病房墙面粘贴医生微信二维码此外,科室还为医护人员配备了实时对讲系统。患者只需告知护士,即可一键呼叫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显著缩短了等待时间,有效缓解了患者焦虑。同时,该系统在医护内部实现了沟通升级,紧急病情通报、跨科协作请求、医嘱即时确认等均能即时传达,大大提高了团队协作效率。一线护士小李分享道:“按下对讲键就能实时沟通患者突发情况,医生几秒钟内就能回复处理方案,避免了来回奔波耽误时间,我们把更多精力真正用在护理患者上。”△护士使用对讲机进行日常沟通“患者的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信息不透明和沟通不畅。我们把工作方式‘亮’出来,把沟通渠道‘交’出去,就是要彻底破除这道无形的墙。”肿瘤一区科室主任唐三元表示。新举措实施一个月以来,针对“找不到医生”“响应不及时”的患者投诉实现了“零”记录。紧急情况下医生响应到达患者床边的时间平均缩短了70%以上,医护团队内部协作效率大幅提升。在推进便捷高效沟通的同时,隐私保护原则始终摆在首位。所有公开渠道均为医护人员工作联系方式,确保个人生活信息不被泄露。从物理空间的贴心布置,到数字工具的精准赋能,再到内部流程的重塑优化,南华医院肿瘤一区的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从“疾病管理中心”向“患者关怀中心”的深刻转型,更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南华样本”。
2025.08
01
不止救命!孕产妇历经生死,南华医院医护以爱护航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到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患者用真挚的话语,讲述了自己在南华医院从生死边缘到康复出院的惊险历程,字里行间满是对医院医护团队的感激与赞誉,患者以亲身经历为医院的医疗救治与人文关怀“点赞”。时间回溯至2025年6月5日,一位孕妇因重度子痫前期紧急入住南华医院产科。6月9日,产科副主任赵丽医生为保障母婴安全,果断为患者行剖宫产手术。术后,患者出现HELLP综合征(血小板严重减少、肝酶升高、溶血等),同时还遭遇难治性产后出血。面对如此复杂且危急的病情,赵丽医生迅速响应,凭借敏锐预判和果断决策,带领团队迅速启动抢救程序,实施宫腔球囊压迫止血,并紧急联系心脏大血管外科为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同时,在关键时刻申请院内紧急会诊,多学科专家齐聚,共同为患者救治抢得一线生机。但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止步。6月14日,患者突发失血性休克,病情万分危急,需紧急行微创开胸手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南华医院副院长汤国辉带领医务科迅速组织全市会诊,各学科专家群策群力,制定出精准的救治方案,成功让患者转危为安。经历了生死考验后,6月16日,患者由ICU转入心脏大血管外科进行后续治疗。对于这位刚经历开胸手术、身体极度虚弱且留置着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产妇来说,术后康复至关重要。护士长吴良辉及主管护师汪艳,以她们精湛的护理技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患者筑起了一道温暖的康复之墙。在她们的悉心照料下,患者的伤口愈合良好,身体状况日益改善,最终提前康复出院。这场长达26天的救治,是南华医院多学科协作的生动实践。各学科专家以及护理团队,犹如紧密协作的齿轮,以精湛医术为刃,以无私奉献为光,共同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南华医院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用精湛医术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让患者感受到了医疗的温度与力量。
2025.07
31
从走廊到床头,躺卧也能“听”健康! 南华医院肿瘤一区打造“躺”享健康宣教模式
继成功打造“有声科普长廊”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肿瘤一区持续深化人文关怀与科技融合,针对卧床及行动不便患者推出创新服务——将智慧科普长廊导航目录优化升级后延伸至病房床头。通过将导航目录放大拆分并粘贴于病房电视机两侧,患者无需下床即可扫码收听健康教育内容,护士也能精准定位宣教板块,真正实现“零距离”健康服务。该创新举措源于医护人员对传统宣教模式的突破思考。此前,科室首创的“有声科普长廊”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了健康知识的“无障碍化”,但发现部分卧床患者仍存在查阅困难。此次将导航目录延伸至病房空间,确保患者躺卧状态下即可清晰扫码,直接收听涵盖PICC导管维护、营养管理、化疗放疗等18个核心科普主题的音频内容,有效破解了特殊患者群体的知识获取痛点。肿瘤一区将原导航目录放大拆成诊断治疗与康复护理两大部分,并粘贴到每个病房对面的电视机两侧。这一设计巧妙利用病房空间,确保患者躺在床上就能清晰看到目录,直接扫码收听对应内容。一位老年患者家属表示:“母亲卧床治疗期间,通过扫码收听营养管理指导,既减轻了我们的照护压力,也让她更主动地参与康复。”这种将科技融入细节的服务创新,强化了“每日学一点,康复更主动”的理念。护士长欧娜表示,导航目录延伸至病房后,护士在病房内也能精准定位每一板块,如“营养管理”或“防跌倒”等,针对性协助患者和家属接受教育。这就像把科普“搬”进病房,让知识触手可及。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宣教效率,还减少了患者移动负担。从走廊到床头,智慧科普长廊的升级不仅传递了专业医疗知识,更体现了肿瘤医疗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温度。科室将持续扩展科普主题,深化“厚德、博爱、精业、创新”的院训精神,为更多患者点亮康复希望。
2025.07
30
精准医疗护航生命,肺康复点亮希望 ——南华医院9天助危重呼吸衰竭老人重获畅快呼吸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成功救治一位危重呼吸衰竭老人。患者是78岁的胡爷爷,他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呼吸衰竭,在外院治疗6天无效后,凌晨紧急转入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入院时,胡爷爷嗜睡、气促严重,血氧极低,二氧化碳分压高达78mmHg,生命垂危。面对如此危重复杂的病情,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团队与呼吸治疗、康复团队紧密协作,以规范精准的医疗救治为基础,以早期介入系统化的肺康复为“加速器”,仅用9天时间,就让胡爷爷摆脱呼吸机,自主步行出院,创造了康复奇迹。△血气检验报告,治疗前(左),治疗后(右)胡爷爷高龄且有长达9年的慢阻肺病史,基础肺功能极差,同时合并严重肺部感染,治疗挑战巨大。医疗团队迅速锁定核心问题,针对严重II型呼吸衰竭和社区获得性肺炎,制定了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选用覆盖更广谱的联合抗感染方案,并动态监测炎症指标,确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针对患者肥胖、有鼾症史的特点,团队床旁进行睡眠呼吸滴定,精准设定无创呼吸机参数,确保通气支持的有效性和舒适性。在规范医疗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系统化的肺康复治疗成为加速功能恢复的核心驱动力。呼吸康复团队在胡爷爷入院后即启动早期评估,并量身定制康复计划。病情危重期,指导患者进行缩唇腹式呼吸和卧位呼吸操,改善氧合与通气效率;病情稳定期,循序渐进开展有氧训练、呼吸肌力训练和阻抗训练,系统性提升心肺耐力、呼吸肌力量和整体体能正是规范医疗的“稳”与肺康复的“动”紧密结合、双轨并行,让一度命悬一线的胡爷爷在短短9天内实现了从“卧床昏睡不醒”到“自主步行回家”的惊人转变。这一成功案例深刻诠释了:对于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规范、精准的医疗救治是稳定生命、逆转病情的根本保障;而早期、系统、个体化的肺康复,则是加速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实现真正康复的核心引擎。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持续践行“医疗救治”与“功能康复”并重的理念,为更多危重呼吸疾病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2025.07
30
1 14 15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