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南华医院全科肠道微生态团队率先提出肠道微生态处方概念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全科肠道微生态团队在国际全科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eral Medicine》(JCR Q2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ut Microecological Prescription: A Novel Approach to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Balance”的综述文章。该文作者为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朱灵平博士与阳学风教授,标志着该团队在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自今年1月份成功获批省级肠道微生态课题项目以来,南华医院全科肠道微生态团队持续深耕,致力于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众所周知,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而当前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不断增加,如何有效结合既往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成为该领域面临的新挑战。该综述主要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总结阐述,同时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框架及诊断流程,对急慢性肠道微生态失衡的类型做了一定的探索,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检测方法也进行了总结,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处方(Gut Microecological Prescription,GMP)的概念,也对包括运动、饮食、药物、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中药、营养制剂等目前已有的干预方法进行了总结。尽管目前将其应用于临床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问题,但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个体化的肠道微生态处方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维护老百姓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带来新的希望。科室简介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深耕于肠道微生态疗法,是湖南省内首家开展新一代菌群移植技术的机构,是衡阳市首家开展菌群移植的机构,拥有湖南省首家开展的肠道微生态门诊,举办了湖南省内首期肠道菌群移植培训班,举办了衡阳市第一、二期肠道菌群移植学术沙龙,开展了一系列肠道微生态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自2022年开展以来,菌群移植总体有效率达80%以上,自闭症单疗程有效率达60%以上,治愈率20%以上,目前已经开展治疗的疾病包括顽固性便秘及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帕金森、糖尿病伴胃轻瘫、肿瘤、结肠黑变病的综合治疗,随着疗程的递增效果增加,其在借鉴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开展了以肠道微生态疗法+中医药+功能医学等多种先进技术从而共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为维护老百姓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带来新的希望。
2025.02
08
大丰收!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2025年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获新突破
2025年1月27日,湖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名单,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共获得立项资助52项,其中省重点项目1项、高校联合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3项、其他联合项目43项。2025年立项项目较去年增长了79.3%,再次刷新了医院省自然立项数的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南华医院在科研领域的强劲实力和蓬勃发展的态势。此次立项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南华医院党委、行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医院始终秉持“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通过优化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举措,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展望未来,南华医院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科研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优的服务,为医院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医院将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的带动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提升医院整体科研实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医院也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5.01
27
南华医院检验科张济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检验科张济教授团队在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研究领域取得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中科院1区,IF=8.10)。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又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的克隆下造血干细胞疾病,患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鉴于年龄因素,大多数患者无法接受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临床急需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来突破当前的治疗瓶颈。  在此背景下,张济教授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发现小分子化合物RSL3可直接结合MYB蛋白并通过蛋白酶体途径导致它的降解,进而降低其下游调控基因Bcl-2表达和增加ROS产生,最终导致MDS细胞凋亡。这一发现为MD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RSL3 enhances ROS-mediated cell apoptosi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cells through MYB/Bcl-2 signaling pathway”为题,于7月2日正式发表在Cell Death & Disease杂志上。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同时得到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静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硕士研究生刘莉、中南大学杨超颖博士和朱林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是该论文的第一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19-024-06866-5
2024.07
04
南华医院程丹教授团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临床研究所、生物分子影像研究室程丹教授团队在生物传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JCR 1区TOP期刊,IF = 10.0)、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JCR 1区TOP期刊,IF = 7.0)。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肝病,已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重大问题。对其病理过程中氧化还原状态的检测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对疾病更深入的了解。一对氧化还原物质过氧亚硝酸根离子(ONOO-)和谷胱甘肽(GSH)被认为与其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糖尿病肝病中直接可视化ONOO-和GSH的变化对在分子水平上评估疾病至关重要。为此,基于近红外荧光团羟基和氨基的保护与脱保护策略,我们制备了两种可激活的近红外ONOO-和GSH荧光探针NTCF-ONOO-和NTCF-GSH。利用这些探针,我们探索了糖尿病肝病细胞模型中ONOO-和GSH的变化,探讨了该过程中与NAD+/NADH相关的氧化还原失衡机制。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探针可以灵敏地识别由链脲佐菌素或链脲佐菌素/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糖尿病肝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过程中ONOO-和GSH含量的变化。此外,这些探针还可有效监测糖尿病患者临床血清样品中ONOO-和GSH的变化。这项工作将有助于促进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糖尿病肝脏疾病早期检测的发展。   这一成果以“De Novo Design of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Agents Activated by Peroxynitrite and Glutathione-Responsive Imaging for Diabetic Liver Disease”为题于10月16日在线发表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南华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仁峰和附属南华医院青年教师张红帅为共同第一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程丹教授和南华大学药学院何隆薇教授为本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为该论文最后通讯作者通讯单位。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hm.202302466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癌症。为了实现精确的 HCC 治疗诊断,开发优异的荧光探针非常重要。然而,现有的方法不够灵敏或特异,无法精准识别HCC的边缘和轮廓。为了诊断HCC并在手术期间识别肝肿瘤边缘,迫切需要设计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研究表明,肝肿瘤与亮氨酸氨基肽酶(LAP)过度表达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合理设计了一种由LAP特异性激活的NIR荧光探针NLAP。该LAP探针具有高灵敏度(检测限= 6.8 mU/L)和优异的亲和力(Km=2.98 μM)。NLAP探针能够区分LAP过表达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并可通过荧光变化指导活体肝肿瘤的切除手术。此外,NLAP还可通过“原位喷洒”方式成功检测原位肝肿瘤小鼠中肠和脾转移瘤中LAP的变化。   这一成果以“Engineering a near-infrared LAP fluorescent probe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electivity for surgical resection of liver cancer”为题于9月1日在线发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上。南华大学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仁峰和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曾佳玉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程丹教授、南华大学药学院李宋娇博士与何隆薇教授为本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为该论文最后通讯作者通讯单位。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9/d3tb01627g   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经费的支持。
2023.1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