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南华医院程丹研究员在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疾病诊疗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临床研究所、生物分子影像研究室程丹研究员团队在肿瘤及胰岛素抵抗疾病诊疗研究方向取得重大新进展。一是开发了肿瘤微环境激活近红外光敏剂诊疗平台,用于肿瘤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二是开发了一种新型极性敏感的荧光探针,用于实时监测多氯联苯PCB-118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中脂滴的形态变化,揭示胰岛素抵抗与脂质代谢紊乱的关联。相关成果均发表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6.7)。成果一:基于肿瘤微环境激活的新型光敏剂设计:用于肿瘤近红外成像与光动力治疗光动力疗法(PDT)作为一种微创、低毒且具有时空可控性的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然而,传统光敏剂对肿瘤组织缺乏特异性识别,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为此,我们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碘化硫代半花菁的可激活近红外光敏剂诊疗平台(SHDI)。该平台不仅具备3.23%的单线态氧产率,还表现出优异的组织穿透能力和光稳定性。通过SHDI上羟基的保护与脱保护策略,进一步开发出三种可激活型光敏探针SHDI-H2O2、SHDI-Cys与SHDI-hNQO1。在正常组织中,这些探针的荧光发射与光动力活性因识别基团的淬灭作用而处于“关闭”状态;一旦进入肿瘤微环境,它们可被相应的肿瘤相关物质特异性激活,同步恢复近红外荧光与光动力活性,从而实现高信噪比的肿瘤成像与精准治疗。在HCT-116移植瘤模型中,SHDI-hNQO1展现出显著的光动力治疗效果,验证了该平台在活体内的应用潜力。综上所述,这一可激活近红外光敏剂诊疗平台为肿瘤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该成果以“De Novo Design of Photosensitizers Activated by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for NIR ImagingPhotodynamic Therapy of Tumor”为题于近期在线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临床研究所钟荣斌、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硕士研究生胡琰、南华大学博士后黄佳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华大学药学院何隆薇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周佳主任与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程丹研究员为本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为本论文第一通讯单位。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5c01048成果二:基于极性超敏感荧光探针的PCB-118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中动态脂质代谢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多氯联苯PCB-118作为一种典型的类二噁英污染物,因其高度的化学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和强毒性,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缺乏能够动态、直观地监测PCB-118在活体系统中引发代谢紊乱的有效工具。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创新性地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名为LD-DCDSB的极性超敏荧光探针。该探针采用独特的供体-受体-供体(D-A-D)分子结构,具有大斯托克斯位移、优异的光稳定性、高荧光强度及对微环境极性极其敏感的特性,能特异性靶向细胞内的脂滴(LDs)。研究团队利用LD-DCDSB,首次实现了在多种活细胞、斑马鱼及小鼠模型中,对PCB-118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进行实时、可视化的动态监测。研究结果揭示,PCB-118暴露会导致脂肪细胞发生显著的脂滴代谢异常,包括脂滴数量增多、体积肥大以及内部极性降低。机制研究表明,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AhR信号通路上调Fsp27蛋白,抑制脂解作用,进而阻碍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AKT),最终引发胰岛素抵抗。同时,该过程还伴随着线粒体功能障碍、活性氧(ROS)水平升高和细胞凋亡。通过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MET)及基因手段敲低Fsp27,均能有效逆转上述病理变化,这为干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该工作成功地搭建了环境毒理学与代谢疾病诊断之间的桥梁。LD-DCDSB探针不仅为深入理解环境污染物导致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强大工具,也为未来评估污染物健康风险、筛选和评估相关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转化应用价值。该成果以“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Dynamic Lipid Metabolism in PCB-118 -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Models Using a Polarity-Ultrasensitive Fluorescent Probe”为题于近期在线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张红帅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程丹研究员为本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为第一通讯单位。同时,该研究还得到了南华大学药学院何隆薇教授的大力支持。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5c04918
2025.10
25
爱心驱散疼痛,专业守护健康 ——南华医院疼痛康复科举办世界疼痛日义诊活动
10月20日,值世界疼痛日之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疼痛康复科在门诊一楼大厅成功举办了一场公益义诊活动。本次活动以“让疼痛不再纠缠,让健康从容面对”为主题,将专业的医疗服务送到市民身边,赢得了广泛赞誉。活动当日一早,唐小容医生与曹小军技师长的义诊咨询台前便人流不断。他们专注倾听患者病史,细致进行体格检查,针对颈椎病、腰腿痛、关节炎症及神经痛等常见问题,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与康复方案。市民李女士感慨道:“之前总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今天经过专家一看,才知道疼痛也要科学治疗,这下方向明确了!同时,在疼痛康复科何丽艳护士长和肿瘤科吴细梅护士长带领的护理人员的悉心引导下,市民们有序排队,依次进行免费的血压、血糖监测。护理人员操作娴熟、测量精准,耐心地为每一位市民解读结果,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生活指导。门诊部治疗师团队带来的免费康复治疗体验区成为活动热点。治疗师们通过手法松解、仪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市民直观感受康复治疗的效用。现场发放的“免费康复治疗卡”“免费止痛膏药”等惠民举措,更是让众多患者获得了即时、有效的疼痛治疗,切实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扰。此次义诊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更有效传播了“疼痛乃疾病,需科学诊治”的现代健康观念,改变了公众“忍痛”的传统误区。疼痛康复科负责人张衡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年复一年的公益行动,让‘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南华医院疼痛康复科也将持续精进技术、优化服务,为保障区域百姓的健康生活而不懈努力。”
2025.10
25
南华医院谢松林教授联合程丹研究员在糖尿病慢性创面诊疗一体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谢松林教授团队联合程丹研究员在权威期刊《ACS Sensors》(中科院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9.1)发表了题为 “Engineering a Hydrogen Peroxide-Activated Hydrogen Sulfide Donor-Based Fluorescent Agent for Integrated DiagnosisTherapy of Chronic Wounds”的研究性论文。糖尿病慢性创面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是持续的氧化应激-炎症级联反应。在这种微环境中,过多的活性氧(ROS)会生成,直接破坏细胞外基质(ECM)的完整性,并阻碍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同时激活NF-KB/MAPK途径,触发促炎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爆发性释放。H2O2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双重病理生理作用:不仅作为氧化损伤的直接执行者,还作为动态反映炎症强度和修复进展的定量生物标志物。硫化氢(H2S),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气体递质,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其作为炎症调节剂和抗氧化剂的作用。然而,传统的H2S供体存在释放动力学失控和靶标外效应的问题,这导致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调控伤口的氧化还原平衡并控制性地提高H2S水平,或许能为糖尿病伤口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在本研究中,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基于H2O2激活H2S供体的诊疗一体化近红外荧光试剂(NDTA),通过动态可视化双氧水梯度和靶向病灶原位给药,实现对糖尿病慢性伤口的即时诊断和修复治疗。NDTA系统采用五氟苯磺酸盐作为H2O2特异性响应单元,通过电子重排触发的分子开关实现其双重功能:(1)H2O2监测:实时表征伤口部位的H2O2浓度,反映在719纳米近红外发射的强度变化中;(2)按需释放H2S:激活自焚级联反应,精确地释放羰基硫(COS),随即在碳酸酐酶(CA)催化下能够迅速转化为H2S。组织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H2S促进伤口修复的分子机制主要与其对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该技术通过将H2O2引导的荧光成像与时空控制的H2S释放相结合,克服了传统诊断-治疗分离的局限性,为糖尿病创面管理的精准医疗提供了微环境适应性诊断平台。该成果以“Engineering a Hydrogen Peroxide-Activated Hydrogen Sulfide Donor-Based Fluorescent Agent for Integrated DiagnosisTherapy of Chronic Wounds” 为题于近期在线发表在ACS Sensors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硕士研究生雷佳、南华大学博士后黄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谢松林教授和程丹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南华大学药学院何隆薇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手部足部创伤修复与功能重建临床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sensors.5c03019
2025.10
25
微创技术破解尿毒症并发症难题,南华医院微波消融术助“甲旁亢”患者重获新生
55岁的张先生是一位有着10年透析史的尿毒症患者,多年来一直深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旁亢)的折磨。“全身骨头没有一处不疼,晚上根本睡不着,皮肤痒得抓破了还是痒,感觉自己像个‘玻璃人’,随时会垮掉。”张先生痛苦地描述道。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就诊,在乳甲外科找到了希望的曙光——微波消融术,这项技术不仅快速解除了他的病痛,更让他重新拥抱了高质量的生活。△实施微波消融术手术影像张先生入院后,南华医院乳甲外科吕鹏飞博士团队详细了解病情并完成系统评估,认为他非常适合行超声引导下甲状旁腺微波消融术。手术由吕鹏飞亲自操作,整个过程仅用时约10分钟,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患者全程保持清醒,且术后无需缝合。术后第二天,张先生即顺利出院。△术后仅留1.8毫米针孔康复进程同样令人欣喜:术后第一天,张先生仅感觉颈部轻微针刺感,活动自如;一周后,困扰多年的骨痛与皮肤瘙痒显著减轻,睡眠质量大幅提升;一个月后复查显示,其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已降至理想范围,骨骼代谢指标明显改善。“真的太神奇了!做完手术脖子上就一个小红点,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我能吃能睡,身上有劲了,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复诊时,张先生拉着吕鹏飞的手连连道谢,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微波消融术:微创技术,实现“精准打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尿毒症常见且棘手的并发症,持续升高的PTH会引发全身骨痛、皮肤瘙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加重患者负担。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微波消融术实现了从“大刀阔斧”到“精准微创”的革命性跨越。该技术特别适合常伴有贫血、免疫力低下等问题的尿毒症患者。其核心优势在于:1.精准导航:在高分辨率超声实时引导下,医生可清晰锁定每一个增生的甲状旁腺;2.微创介入:仅通过一根纤细的微波消融针穿刺至病灶,颈部仅留针眼大小伤口;3.高效灭活:针尖释放的微波能量可使病变组织瞬间发生凝固性坏死,使其“失活”;4.安全保障:整个过程对喉返神经、血管及正常组织损伤极小,安全性高。△微波消融术适用群体(温馨提示: 具体是否适合,需由乳甲外科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吕鹏飞博士指出:“对于药物难治性的尿毒症继发‘甲旁亢’,微波消融术是目前理想的外科替代方案。它特别适合无法耐受传统手术或惧怕颈部疤痕的患者。该技术不仅能快速解除症状,更能通过纠正钙磷代谢,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他同时提醒,术后康复需医患共同努力,患者应坚持定期复查、规律透析与合理用药,并严格遵守低磷饮食。目前,在吕鹏飞的带领下,南华医院乳甲外科已累计开展甲状腺结节、甲状旁腺肿瘤微波消融术数千例,建立了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随访的全流程规范化诊疗体系,为患者的甲状(旁)腺健康保驾护航。
2025.10
25
南华医院组织参与“弘扬科学家精神 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专题宣讲活动
10月22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组织科研诚信管理部门及分管领导、医护人员,以及2025级新入学硕博研究生,在门诊六楼多功能会议室通过“线上直播+线下观看”形式,参与由湖南省科技厅、教育厅、卫健委、科协联合主办,省科技事务中心与中南大学承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专题宣讲活动,以精神领航激发科研初心。活动由中南大学副校长何旭辉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李建成开篇致辞,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命脉”,结合中南大学科研传统,号召众人“以爱国立科研方向,以创新破学术难题”。湖南省科技厅厅长朱皖在讲话中就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科研诚信与科学家精神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解读,并就湖南科技创新战略任务对青年学子和科研人员践行科学家精神提出具体要求。专题讲座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赵中伟以“薪火相传,知行合一”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经历,深入阐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并呼吁青年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技部十司科研诚信工作处刘静处长则聚焦科研诚信,指出其是学术生涯的“生命线”,通过剖析不端案例,明确了诚信底线,引导科研人员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项成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书记张欣结合医疗科研实践,解读了“尊重、有益、公正、诚信”的伦理准则,强调医学科研需秉持“生命至上”的情怀,守护伦理红线。直播尾声,中南大学教师代表李长俊、博士研究生代表王文博分别以“青椒”与学术新人的视角分享感悟。李长俊承诺“以先辈为镜,在教书育人与科研攻关中传承精神”,王文博立志“以青春之我,担科研之责,让科学家精神在青春赛道绽放光彩”,尽显新一代科研人的使命担当。此次宣讲活动通过“院士讲精神、处长划底线、书记谈伦理、师生表决心”的多维设计,系统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南华医院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王穆主任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科研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建设健康中国、科技强国培育更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科学家。
2025.10
24
1 2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