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南华医院成功开展湘南地区首例颈部LVA手术,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在湘南地区率先成功实施了首例和第二例颈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为两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开启了脑病外科治疗的新篇章。  患者全阿姨(化名),今年61岁,四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言语表达不清及理解能力下降等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性格变得淡漠,日常行为异常,甚至丧失了穿衣、洗漱、做饭等自理能力。经过多家医院诊治,最终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尽管接受了治疗,但病情并未得到明显好转。另一位患者杨阿姨(化名),68岁,七年前家人便发现她出现睡眠障碍、性格改变及无目的游荡等症状。近一年来,还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情况。两位患者的病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家人生活陷入困境。  在了解到南华医院正在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外科治疗后,两位患者的家人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经过南华医院手足外科谢松林主任团队的细致评估,两位患者均被诊断为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严重受损。在充分与家属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医院决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谢庆平教授,采用颈部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这一创新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6月5日,手术在南华医院显微外科成功进行,术后当晚全阿姨的病情便出现积极变化,能够回应部分简单话题。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两位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改善。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颈部LVA手术在湘南地区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脑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已成立了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脑病专病MDT团队,整合了显微外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中医科等多领域力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一创新举措将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脑病患者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外科综合治疗服务,帮助他们延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家庭减轻照料负担。南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脑病外科治疗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与康复。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欢迎致电,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患者LVA治疗咨询热线:13975404959
2024.06
07
重塑肾友生命线 ——南华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成功实施首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
  3月22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成功实施了医院首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医院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在保障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技术成功地为众多动静脉血管障碍患者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他们开启了一条生命的“新通道”。  患者雷先生,因尿毒症自2020年起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由于自身血管条件不佳,他先后经历了4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及1次PTA球囊扩张术。然而,3月15日,雷先生因右前臂动静脉内瘘再次闭塞而入住南华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  入院后,肾内风湿免疫科主任罗湘俊带领血管通路小组对雷先生进行了全面评估。检查显示,患者双上肢血管状况不佳,特别是右侧肱动脉-头静脉近心端造瘘术后瘘口狭窄,右侧头静脉前臂段血栓形成,且血管钙化严重,双手血管资源已近耗竭。鉴于患者血管状况已无法再次进行自体内瘘手术,且长期置管存在血栓、感染等风险,患者拒绝接受长期置管。经过深入讨论,科室专家决定为雷先生实施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  为确保手术成功,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了专项业务学习,并与麻醉科紧密合作,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同时,护理团队也对患者进行了精心护理,旨在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术后,患者内瘘血管杂音清晰,内瘘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血肿、血栓等并发症。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雷先生于4月8日康复出院。  此次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在血管通路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南华医院肾内风湿免疫科已掌握血管通路建设的全部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未来,科室将继续努力,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便捷的治疗服务。 知识链接:  什么是人造血管?当无法实施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时,多在前臂皮下建立一条“U”型通道,材料常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EE),期间可修复穿刺造成的针孔,因此,人造血管可以反复穿刺。一般术后4-8周,前臂肿胀逐渐消退后,即可穿刺透析。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以下优点:1、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短、通畅率高,一般术后4周即可穿刺,即穿型人工血管更是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穿刺透析;2、保护中心静脉资源,避免了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导致的感染、上腔静脉狭窄、闭塞等并发症;3、取材容易,生物相容性好,血流量大,容易穿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适应症1、自身血管纤细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2、多次建立内瘘使上肢动脉、静脉资源耗竭;3、糖尿病、血管炎、反复穿刺等对上肢自身血管造成严重破坏;4、原有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或狭窄切除后需用人工血管搭桥;5、需要立即血透而又避免插管。
2024.04
09
为心脏搭建“生命桥梁——南华医院开展湘南地区首例S-ICD植入术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马小峰带领起搏电生理团队,开展了湘南地区首例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马小峰为患者进行S-ICD植入术  患者鲁先生今年27岁,在高铁上突发心脏骤停,高铁部门向南华医院120紧急呼救,经院前急诊长达30分钟的心肺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心律,随后医院ICU及时使用ECMO等高级生命支持,经过4个昼夜的抢救治疗,鲁先生逐渐恢复意识,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然而导致鲁先生心脏骤停的病因是什么?经南华医院全院多学科会诊,疾病元凶显露庐山真面目:Brugada综合征,一种易导致猝死的离子通道疾病,对于该病目前药物治疗不能有效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唯一有效防止猝死的方法是及早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 SCD)是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多数由心室颤动(室颤)引起,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持续恶化发生室颤,由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除颤治疗而发生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 ICD 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因患者鲁先生非常年轻,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同时又存在解剖变异“永存左上腔”,TV-ICD植入存在技术难度且增加了并发症风险,经马小峰及电生理团队充分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最终决定进行S-ICD植入术。与TV-ICD相比,S-ICD只植入于皮下,不进入血管和心脏,能够避免可能造成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降低导线相关并发症。在医院麻醉科、ICU的通力配合下,手术历时1小时顺利结束,患者的救治工作圆满完成。△S-ICD植入术后影像  此病人的成功救治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省卫健委等级评审所提倡的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治、三级快速反应小组、MDT、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持续改进,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目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可独立开展:永久性单腔/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或置换术、左束支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TV-ICD/S-ICD),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至今已为近千例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年龄跨度14-93岁,均取得良好效果,可满足广大心动过缓、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需求。 知识延伸:S-ICD是心脏性猝死领域突破性新技术,能够提供与TV-ICD等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效果,S-ICD整个系统只植入皮下,电极不接触心脏,能彻底杜绝可能造成的血管损伤及减少潜在的感染风险,避免了经静脉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适合无需心脏起搏,无CRT适应症的患者,特别是心脏解构异常静脉通路障碍及高感染风险患者。 △S-ICD模式图
2023.10
26
神经内科成功开展衡阳市首例脑干出血微创手术
神经内科成功开展衡阳市首例脑干出血微创手术1月12日,一名突发昏迷2小时的男性患者从某县中医院被紧急转送至我院,来院时,患者已经深度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考虑到有高血压病史,神经内科蒋福生副主任医师立即对患者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为重症脑干出血,随后患者被转入ICU继续抢救。患者为横断性脑干出血,保守治疗无希望存活。患者才53岁,是家中顶梁柱,抢救意愿非常强烈。蒋福生医师汇报科主任陈勇军博士,考虑到神经内科脑出血微创穿刺手术经验丰富,挽救了无数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但是脑干出血因为解剖部位重要、位置又深,一直列为手术禁区,微创损伤相对小,但脑干部位狭小、路径远,定位非常困难,经与家属充分沟通,患者坚决要求施行微创穿刺手术治疗。两位医师在经过仔细测量定位后,采用从右枕经小脑斜角穿刺,进针至预定深度,抽吸出约8毫升暗红色淤血,随后摆放引流装置,预示定位精准,穿刺成功,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无明显变化。这是我院乃至衡阳市第一例脑干出血微创穿刺手术,标志我科微创手术向更精细化迈向一个新的里程碑。患者的后续治疗仍在努力中。据南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勇军介绍,脑干出血是非常凶险的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极高。脑干相当于人的生命中枢,脑干一出事,意味着人的整个神经系统都瘫痪了。一般说来,脑干出血5毫升以上就是大量出血,患者生存的希望不足1%。脑干出血的罪魁祸首是高血压病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控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于高血压的现状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更低。有的病人患有高血压自己却不知道,有的知道却自认为年轻毫不理会的。其次,生活饮食习惯不良,过度劳累。有的病人长时间坐着打麻将,打着打着就栽倒在地昏迷不醒,这是过度劳累的常见例子。最后,天气寒冷。这是脑干出血的诱发因素。寒冷刺激,血管收缩、痉挛,容易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飙升。所以,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必须注意保暖。因此,陈勇军博士提醒,30岁以上人士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血压,调整服药剂量;烟民最好能戒烟;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要定期检测血糖;40岁以上定期体检,早期预防心脏病;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查;适量运动、减肥;少量或适量饮酒;调整作息规律,调节好情绪。 
2018.01
31
衡阳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术在我院成功开展
 2017年 12月28日,我院肾内科联合彩超室、心血管内科,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开展衡阳地区首例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PTA)。该技术是通过患者皮肤表面穿刺内瘘血管,送入球囊扩张导管,在超声引导下对血管的狭窄部位进行扩张,矫正狭窄部位,恢复正常血管内径,从而达到满足血液透析患者血流量,保证透析质量,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目的。                                   患者欧女士,47岁,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一年,合并高血压,近期在外院行透析时内瘘血管血流量不足150ml/min,不能满足透析要求,故转诊至我院肾内科。经检查发现患者内瘘瘘口上方有一段血管非常狭窄,彩超测量内径仅0.8mm,这是血流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经过彩超定位、测量、反复硏究解剖结构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于12月28日上午在超声引导下顺利进行了PTA。该手术由彩超室沈严严主任负责彩超引导,肾内科罗湘俊主任、心血管内科齐明旭主治医生负责操作,手术耗时2小时,术程顺利,使狭窄部位矫正至内径2.8mm,没有出血、血栓等并发症形成。患者于2018年1月13日血液透析首次使用扩张后的内瘘血流量可调至250ml/min,满足透析血流量要求,保证了透析质量。动静脉內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动静脉内瘘狭窄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受长期反复穿刺部位瘢痕增生、个体血管质量差、血管钙化、硬化等影响造成。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二次手术造瘘,这样既破坏了患者的血管,使长期生存患者未来的透析血管耗竭,同时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经皮动静脉内瘘球囊导管扩张术是目前治疗内瘘狭窄的最新技术,能够有效延长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内瘘狭窄、透析血流量不足、动脉纤细的患者,通过扩张内瘘狭窄处使内瘘得以重新使用。另外,该手术损伤小、恢复快,基本不影响透析,操作安全,可避免手术切开导致的组织粘连及损伤血管、神经等。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简化了处理流程,还有望延长透析患者的寿命。目前,湖南地区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极少,该项新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为动静脉内瘘修复提供了新方法,将为广大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患者带来福音。
2018.01
25
1 2 3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