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全国首批,湘南首例!南华医院成功开展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植入手术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在心血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马小峰教授带领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开展了湘南地区首例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植入手术。AveirTM无导线起搏器于今年6月25日在中国获批上市,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成为全国首批掌握并应用此项新技术的医疗机构。△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植入手术  患者薛先生,71岁高龄,因长期饱受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困扰,入院后被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该病导致的心动过缓极为严重,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其心脏最长停搏时间竟达4.9秒,极大地威胁着薛先生的生命安全。鉴于薛先生还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多种基础疾病,传统起搏器植入面临较高的术后感染风险和较长的恢复周期。经过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的全面评估与细致讨论,并充分尊重患者意愿,最终决定为薛先生实施更为先进、安全的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植入术。△新型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植入影像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马小峰教授及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招兵为患者主刀,仅用时不到一小时便成功为薛先生植入了AveirTM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阻抗、感知、起搏等参数均表现良好,头晕、胸闷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马小峰教授介绍,传统起搏器在皮下制作囊袋并需要在体内放置电极导线,存在囊袋出血和感染、电极脱位及磨损等风险,而无导线起搏器无需囊袋和置入电极导线,可很好的规避这类风险。AveirTM作为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使用寿命最大可达20年,其创新的主动螺旋固定设计,在未来电池耗竭后可重新取出。同时无导线起搏器AveirTM在未来可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在心房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升级为真正能房室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为患者提供更舒适、更生理的治疗选择。  目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血管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可独立开展:永久性单腔/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或置换术、左束支起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CRT-D)、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TV-ICD/S-ICD)。至今已为近千例患者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术,年龄跨度14-93岁,均取得良好效果,可满足广大心动过缓、快速型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需求。
2024.08
09
南华医院成功实施湖南省首例T6+Hemlock法治疗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泌尿外科谢娟娟博士团队成功为一位70岁高龄的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实施了湖南省内首例T6网片结合Hemlock法尿道球部悬吊术。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恢复良好,已能自主排尿,且无漏尿、排尿困难等并发症出现,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男性压力性尿失禁,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及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常导致患者在体位变化或活动时发生不自主漏尿,需依赖尿垫或阴茎夹等辅助工具,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如盆底功能锻炼、物理理疗等往往效果有限,而全球公认的“金标准”——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则因高昂的费用、手术复杂性及潜在的机械故障风险,在国内的普及受到限制。因此,尿道悬吊术凭借其相对低廉的费用及较小的创伤性,成为众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然而,传统尿道悬吊术的成功率仅维持在60%左右,复发率较高,促使医疗界不断探索与改良。此次,南华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在谢娟娟博士的带领下,成功实施了T6+Hemlock法尿道球部悬吊术,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该术式在穿刺路径与吊带固定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优化:网片设计由原先的T4两侧各两根吊带升级为T6两侧各三根吊带,耻骨上附加一根,显著增强了尿道闭合压力,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同时,吊带固定方式也摒弃了传统的打结固定,转而采用Hemlock夹进行多重固定,极大提升了悬吊系统的稳固性。据国内权威尿控盆底专家吕坚伟教授团队的数据统计,此改良术式的成功率高达87.85%。  此次新术式的成功开展,不仅标志着南华医院泌尿外科在男性尿失禁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也为众多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困扰的男性患者带来了福音。南华医院泌尿外科尿控盆底团队,凭借其丰富的诊疗经验和不断的创新探索,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盆底尿控中心,未来将为更多女性及男性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专家介绍  谢娟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全国女性下尿路疾病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专家联盟成员,中国性学会私密整形与产业分会委员,湖南省第四届女医师协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性与泌尿生殖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国内核心期刊发文5篇,SCI4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编写《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之绝经期女性泌尿外科疾病,科研主攻方向是膀胱粘膜免疫和免疫衰老。  专业擅长:主攻女性泌尿与盆底外科、神经泌尿及尿控,尤其擅长对各类女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膀胱过度活动症、间质性膀胱炎、反复尿路感染等下尿路疾病及神经损伤后泌尿系并发症的诊疗,先后完成了湖南省首例AMS-Perigee前盆重建术、各类改良式盆底重建术、湖南省首例骶神经调节术(膀胱起搏器植入术)、各类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如TVT-E、TVT-O、TVT-A,膀胱水扩张术、逼尿肌肉毒素注射术等本专业前沿手术。
2024.08
07
“小创伤”解决“大难题”——南华医院成功实施衡阳市首例内镜下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手术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团队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及手术室团队,运用微创技术成功完成衡阳市首例内镜下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手术。这一前沿疗法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更为广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该手术通过先进的支气管镜技术,巧妙地运用可降解生物材料、活瓣支架或建立气道旁路等方法,精准地阻塞了局部气道,使远端过度膨胀的肺组织得到有效减压,从而促进了其他健康肺组织的扩张和整体通气功能的显著提升。  患者胡爷爷,71岁,入院时,因右肺存在巨大张力性肺大泡,导致呼吸困难,无法离开吸氧设备,甚至无法下床行走。其CT检查结果显示病情危急,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均处于异常水平,随时可能并发呼吸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面对如此高龄且病情复杂的患者,传统外科手术风险极高。△为患者行内镜下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手术 南华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团队在张毅主任的带领下,秉持着“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的建科理念,进行了全面而周密的术前讨论,并与麻醉科紧密合作,共同评估手术风险。在充分沟通并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后,团队决定采用经天然腔道内镜下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手术这一创新方案。△内镜下支气管内单向活瓣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胡爷爷的肺大泡显著缩小,二氧化碳分压也降至正常范围,恢复过程平稳且无痛。这一成功案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以持续存在且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为特征,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COPD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在全球死亡原因高居第4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的患病率为13.7%,每年因COPD 死亡的人数达100万,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虽然药物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而言,外科肺减容手术曾是唯一的选择。然而,传统手术方法因其创伤大、费用高及围术期风险高等因素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内镜下支气管活瓣肺减容手术以其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成为了新的治疗趋势。该手术不仅适用于符合特定适应证的患者群体(如年龄在40-75岁之间、非均一性肺气肿等),还显著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类微创手术的顺利完成及日渐普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以“小创伤”解决病人的“大难题”,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也标志着南华医院胸心血管外科腔镜技术的日益完善与进步。 相关科普★ 单向活瓣BLRV适应证1.年龄40-75岁2.非均一性(或称异质性)肺气肿3.FEV1为15%-45%预计值、肺总量>100%,残气量>150%4.男性BMI<31.1,女性BMI<32.35.海平面大气环境下PaCO2<50mmHg, PaO2>45mmHg6.康复后6分钟步行距离≥140m★ 单向活瓣BLRV禁忌证1.DLCO(CO弥散能力)<20%预测值2.巨大肺大泡3.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4.既往开胸手术史,痰液过多,重症肺动脉高压,活动性感染,不稳定性心脏病。
2024.07
19
新一代电生理监测为医生装上“精准之眼”——南华医院成功实施衡阳地区首例持续视觉诱发电位辅助下内镜经鼻蝶巨大垂体瘤切除术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了衡阳地区首例在持续视觉诱发电位辅助下的内镜经鼻蝶巨大垂体瘤切除术。这一创新手术不仅标志着医院神经外科技术迈上了新台阶,更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康复效果。  患者张先生,因双眼视力持续下降一月有余,辗转来到南华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鞍区巨大垂体腺瘤。面对这一位置深、与颅底大血管及视神经紧密相邻的复杂肿瘤,传统开颅手术不仅并发症风险高,且难以实现肿瘤的全切。面对张先生日益恶化的视力状况及其家属的焦急心情,神经外科团队迅速行动,科主任邹钦、副主任陈锐及副主任医师贺仕清共同探讨,进行了周密的病情分析与综合评估。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确保肿瘤能够被完整切除,尽快解除患者的肿瘤对视神经及脑组织的压迫,神经内科团队决定采用先进的持续视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辅助实施内镜经鼻蝶巨大垂体瘤切除术。这一手术方案不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还能在术中实时保护患者的视神经功能,避免术后视力进一步下降。△持续视神经诱发电位监测为手术保驾护航 手术历时三小时顺利完成。术后,张先生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复查MRI结果显示鞍区肿块已被完全切除。更令人欣慰的是,张先生在术后三天内便能下床行走,且未出现内分泌紊乱等常见并发症,预计近期即可出院。△术前鞍区巨大肿块(左图),示术后肿块已全切(右图)此次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南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积极探索与应用。持续视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作为术中电生理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时监测视神经的功能状态,为手术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三只眼”,有效保障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不仅可应用于颅底手术,还广泛适用于脊柱手术、脊髓肿瘤、周围神经外科、微血管减压、脑功能区术中监测及癫痫外科等多个领域。  邹钦主任表示:“电生理监测技术是我们神经外科医生的得力助手,它如同另一双敏锐的眼睛,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判断手术中的每一个细节。自引进新一代电生理监测设备以来,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方面的巨大作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广这一技术,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科室介绍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97年,是湖南省较早独立开设的神经外科病区之一,经过几代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科室装备现代、技术精良,梯队合理。现有术中电生理监测专职技师一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多名,其中拥有博士及海归博士3人,其余人员皆为硕士学历,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科室设有颅脑肿瘤颅底疾病组、颅脑创伤组、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组、神经功能立体定向组、神经重症监护组五大亚专业。现开放床位56张(NICU6张)。 科室联系电话:0734-8358045科室总住院电话:19908440072 地址:衡阳市珠晖区东风路336号第二住院部12楼
2024.07
17
南华医院首次应用分站式复合手术,成功救治颅内功能区巨大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实施分站式复合手术,成功救治了一位因脑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而生命垂危的患者。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南华医院神经外科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位64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头痛、右侧肢体无力,并迅速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医生发现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功能区出现大量出血,并已破入脑室,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南华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们迅速行动,由科室主任邹钦带领吴小兵主任医师和徐伟伟副主任医师等专家组成医疗团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会诊,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脑出血的复杂性,专家们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法——分站式复合手术。  一期手术中,医生首先通过“全脑动脉造影术”精确找到出血原因,并进行了“动静脉畸形团深部供血动脉栓塞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正常的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二期手术则立即在栓塞术后进行,医生们成功清除了患者脑内的血肿,并切除了导致出血的畸形血管团。  整个手术过程充满了挑战。由于畸形血管团位于大脑功能区,且血管丰富、与正常脑组织界限不清,手术难度极大。但南华医院的专家们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团队配合,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历经9个小时,顺利完成了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复查结果显示脑出血已完全清除,畸形血管团也被成功切除。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患者已能自行行走,仅右侧上肢肌力稍减退。这一治疗效果让患者及家属十分满意,也充分展示了南华医院神经外科的先进技术和专业实力。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南华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广大脑出血患者带来了福音。南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术前头部CT影像学表现(上),出院前头部CT及CTA表现(下)△术前DSA影像表现 科室介绍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成立于1997年,是湖南省较早独立开设的神经外科病区之一,经过几代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科室装备现代、技术精良,梯队合理。目前已成为神经外科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多名,其中博士及海归博士3人,其余人员皆为硕士学历,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4-6人。科室设有颅脑肿瘤颅底疾病组、颅脑创伤组、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组神经功能立体定向组、神经重症监护组五大亚专业。现开放床位60张。  科室联系电话:0734-8358045  科室总住院电话:19908440072  地址:衡阳市珠晖区东风路336号第二住院部12楼
2024.06
21
1 2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