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公益担当
跨国生命救援!中国援塞医疗队成功切除直径20cm巨大恶性肿瘤
近日,中塞友好医院手术室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国生命救援。中国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凭借精湛医术与团队协作,成功为一名41岁塞国女性患者切除直径达20cm的巨大脂肪肉瘤,助其重获新生。患者自2021年发现左大腿肿物,2022年确诊脂肪肉瘤并接受首次手术。术后肿瘤复发且迅速增大,压迫下肢神经血管,导致患者疼痛难忍、无法行走。中塞友好医院院长Tarawally尝试进行第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与股动静脉、坐骨神经等重要结构紧密粘连,且当地医院无血源储备,手术风险极高。危急时刻,中国第26批援塞医疗队迅速响应。由医疗队队长、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副院长刘龙飞主任医师,夏红星副主任医师,以及周华茂副主任医师组成攻坚小组。在缺乏高端影像设备辅助、手术器械有限且无血源保障的严峻条件下,专家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制定了“完整剥离、精准止血”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周华茂全程严格把控麻醉剂量,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为手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刘龙飞与夏红星默契配合,在狭小的操作空间内,以精细的操作逐步分离肿瘤组织,确保每一次分离、每一次止血都准确无误。经过数小时紧张而谨慎的手术,重达数公斤的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患者的重要血管神经得以保全。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下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显著缓解,已能自主下床活动。医疗团队还为其制定了后续的综合治疗方案,以预防复发。患者家属激动地向医疗队表达谢意,称“感谢中国医生给了她新的希望”。当地医生也对中国医疗队的专业能力与协作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合作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契机。自派驻塞拉利昂3个多月以来,中国第26批援塞医疗队始终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克服医疗资源匮乏、传染病高发等重重困难,累计开展数十例疑难手术,并积极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医疗技术。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中国医疗队的专业实力,更深化了中塞两国在医疗领域的合作与友谊,为增进塞拉利昂人民健康福祉持续贡献力量。
2025.06
23
中国援塞医疗队跨国生死救援! 南华医院专家精准诊断守护同胞生命
近日,远在非洲的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收到一份来自中国的跨洋感谢信。信中提到,2025年5月25日,在非洲塞拉利昂突发急症的中国同胞于先生(化名)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于先生于夜晚突发剧烈腹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迅速接诊,精准锁定凶险病因——肠系膜上静脉栓塞并肠缺血、麻痹性肠梗阻。面对这一致死率极高的急症,援塞医疗队队长、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副院长刘龙飞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在塞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困境下,凭借扎实的专业经验明确诊断。当确认当地无法治疗后,医疗队当机立断联系邻国资源,得知并无手术条件后,刘龙飞队长凭借丰富经验判定“非动脉栓塞仍存生机”,果断建议患者回国救治,为生命开辟绿色通道。最终于先生在北京转危为安,国内医疗专家也对援塞医疗队的精准诊断与应急处置给予高度评价。此次救援是援塞医疗队援非使命的生动缩影。医疗队以精湛医术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为困境中的同胞点亮生命之光,让“医者仁心”跨越山海温暖人心!(附患者友人致医疗队感谢信全文)
2025.06
18
九旬奶奶手写感谢信,与南华医院胃肠外科定下十年暖心之约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胃肠外科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这封信出自一位91岁高龄的唐奶奶(化名)之手,她在成功接受升结肠肿瘤手术后,亲手写下了对胃肠外科主任李峰、护士长全英萍及全体医护人员的真挚感激。这封信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科室,这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医患之情的起点……△唐奶奶送来手写感谢信唐奶奶于2025年5月来到南华医院胃肠外科就诊,面对91岁高龄且伴有心脏负担重、器官功能下降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李峰主任团队没有退缩,而是全面贯彻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通过术前多次多学科联合会诊,为唐奶奶量身定制了创伤小、风险可控的手术方案。术中,医疗团队采用精细的微创手术技术,联合麻醉科的多模式镇痛,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术后,护理团队在唐奶奶的早期活动、营养评估和心理观察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确保她能够顺利康复。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再到流质普食;从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到能够独自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唐奶奶的坚强意志。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唐奶奶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心态也愈发乐观。△术后两天即能下床活动端午假前,李峰主任特意早到病房看望唐奶奶,询问每日状况,唐奶奶拉着李峰主任的手,衷心地祝福胃肠外科全体医护端午安康,并叮嘱李峰主任一定要吃烤鸭,还说自己最爱吃烤鸭。唐奶奶绘声绘色地说烤鸭美味的可爱模样,让人忍俊不禁。李峰当即鼓励唐奶奶继续配合康复,早日吃上这道心心念念的烤鸭!△李峰主任到病房查问唐奶奶身体面对胃肠外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唐奶奶出院时饱含热泪的诚挚说道:“以后每年过生日都要送一个大蛋糕来科室,与大家一同庆祝,希望胃肠外科的医护人员们,在她的百岁寿宴时都去吃席庆祝!”全英萍护士长轻轻握住奶奶的手说道:“等您一百岁生日,我们全科去贺寿吃烤鸭!”△全英萍护士长与唐奶奶握手交谈这位刚经历结肠肿瘤手术的退休老教师,用最朴实的话语定下了跨越十年的温暖约定。这封亲笔信不仅是对胃肠外科团队精湛医术与暖心护理的最高褒奖,更是医患之间深厚情谊的生动诠释。南华医院胃肠外科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唐奶奶为胃肠外科全体医护点赞
2025.06
17
核医风采 | “湖南医生亚克西”!“南华温度”温暖天山南北 湘疆共绽健康花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卫生健康委的感谢信,信中致谢了南华医院对鄯善县卫生健康事业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赞扬了该院李湘波、曾仁凤、刘美芳三位医疗专家在援疆期间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但比感谢信更动人的,是现如今鄯善县医院诊室里熟练操作的本地医生、是患者家中珍藏的泛黄药方、是当地居民口中“湖南医生亚克西”的称赞。李湘波:眼科“拓荒者”,点亮边疆“光明路”李湘波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对眼科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前看眼病要跑几百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在鄯善县,一位患者术后重见光明时激动地说道。这位五十多岁的病人是家中的“顶梁柱”,因眼外伤导致晶状体脱位,尽管医院不具备玻璃体切除术的条件,但李湘波“另辟蹊径”,采取了原始治疗方式,结合人工晶体吊襻术最终使患者视力恢复。作为眼科“技术先锋”,李湘波将多项新技术“种”在了边疆:从青光眼减压引流阀植入术到人工晶体吊襻术,他协助眼科开展了50余个新技术新项目,带领团队完成各项操作及手术800余例,创下“零重大手术并发症、零医疗投诉”的纪录。他常说:“病人满意度提高了,病人转诊率也下降了。”“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李湘波在“师带徒”项目中带了2个徒弟,为年轻医生讲解业务技术、与病人沟通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医疗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落实医疗措施;每周坚持大查房2-3次,坚持教学查房、讲课及疑难病例讨论,在诊疗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也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技术规范,做到放手不放眼,让科室年轻医生快速成长,能够独当一面。在他的帮助下,目前这两位医生已经可以“从容”进行诊疗和简易手术,其中有一位徒弟已经能独自操刀白内障手术。援疆期间,60余场义诊与科普讲座,李湘波的足迹遍布鄯善县。他耐心为牧民检查眼底,用维语简单词汇比划着解释病情;告诉百姓如何正确对待眼科疾病,增强防病观念,使百姓在当地就享受到三甲级医疗技术服务,幸福指数“狠狠”提升。李湘波开展义诊在“我在鄯善有个娃”行动中,李湘波资助了一名鄯善男孩努尔艾力·亚森,让不幸失去爸爸的他获得了一个“湖南爸爸”。“约好了哦,以后来衡阳看我们,我们也会再来新疆。”离疆前,他和同事与他们的“鄯善娃”许下约定,虽然援疆旅程已经结束,但这场三千公里的约定仍在不断延续。李湘波与其资助的鄯善男孩刘美芳:银针传情,让千年中医“活”在边疆承载着崇高的使命和无限的憧憬,带着离别的依依不舍和些许的忐忑不安,刘美芳踏上了鄯善这片热土。抵达工作岗位后,刘美芳迅速投入中医科的医疗工作。她运用中西医结合的专长,拓展了中医科的诊疗范围。并先后成功开展火针疗法、耳尖放血疗法、穴位贴敷疗法、耳穴压豆疗法四项新技术,填补了科室技术空白,提高了医院中医科的治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之余,刘美芳也注重从“输血”到“造血”的理念,与两位年轻医生玛依努尔古丽、古丽巴努结成师徒关系,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讲解、鼓励她们深入学习中医经典书籍等方式,显著提高了她们的中医诊疗能力。目前玛依努尔古丽医生已能独立为患者开方,古丽巴努医生也能独立值班,保障了科室人才梯队的持续发展。指导科室医生进行耳穴压豆疗法长期饱受湿疹困扰的回族大叔尝试多种治疗方法仍未能显效后,走进了刘美芳的诊室,经过仔细地望闻问切辨证后,刘美芳为他开了五剂中药,患者带着药半信半疑地离开诊室。一段时间后,回族大叔欣喜不已地回来,并介绍多名亲友前来就诊,因为刘美芳的几剂药便显著改善了他的湿疹。而面对曾被西医诊断为卵巢早衰,受孕希望渺茫的维吾尔族大姐,刘美芳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帮助她成功怀孕并生下宝宝……患者送来感谢锦旗这些案例更加坚定了刘美芳“健康帮扶,医者为民”的初心。刘美芳坚持每日接诊,援疆期间累计接诊门诊患者1000余人次,参加巡回义诊20余次,走访了多个乡村和乡镇卫生院,为近千名群众提供了医疗帮助。真诚的关爱与温暖跨越了语言与民族的隔阂,一位维吾尔族大娘曾紧握着她的手,用生硬的汉语感激地说道:“谢谢你为我们诊病。”援疆工作已经结束,她却说这是她工作的新起点,援疆精神将继续贯穿在她今后的工作当中,医疗援疆中传递的爱与希望、责任与义务她不会忘。曾仁凤:呼吸科“铁娘子”,在沙漠种下“生命绿洲”20个月,500余台手术,1500名边疆群众……这些数字背后是曾仁凤“硬核”的担当。初到鄯善县人民医院,曾仁凤发现当地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诊疗水平亟待提升。面对这一现状,她迅速投入工作,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推广。她累计完成支气管镜诊疗操作500余台次,成功带领团队开展支气管镜下冷冻及电凝治疗技术20例,实现当地复杂呼吸疾病诊疗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让当地老百姓能够“复杂呼吸疾病不出县”。曾仁凤在鄯善县人民医院开展支气管镜诊疗操作针对鄯善地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现状,曾仁凤与团队共同修订12项呼吸科诊疗规范,建立多学科会诊体系,推动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规范化、标准化。并通过30场次业务培训及2场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课;开展8场感染防控专项培训,帮助20余名无执业资质医务人员通过资格考试,创下当地基层医师考试通过率新高,系统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规范化诊疗水平,为边疆地区培养可持续的医疗力量。脱下白大褂,曾仁凤更用真情搭建起湖南与新疆的连心桥。她长期资助一位14岁维吾尔族贫困学生,三年累计捐助6000元定向助学资金,并开展学业跟踪帮扶,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湖南妈妈”。工作之余,曾仁凤主动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元旦晚会上,她与维吾尔族同胞合唱《美丽鄯善》;端午节和社区居民一起包制“团结粽”;参加羽毛球赛、运动会,用开朗的性格拉近各族群众距离,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曾仁凤与其资助的14岁维吾尔族女孩从湖南衡阳到新疆鄯善,3000公里,500多个日夜,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李湘波、曾仁凤、刘美芳三位医生用仁术与真情,在新疆鄯善县书写了一段“医者无疆”的动人篇章。他们以技术为笔、以初心为墨,在边疆绘就健康帮扶的壮美画卷,让“南华温度”温暖天山南北。如今,南华医院又一批医疗队已接力前往新疆,继续书写“大爱无疆”的故事。而李湘波、曾仁凤、刘美芳的援疆岁月,正如天山雪水,静静滋养着这片土地的医疗绿洲。
2025.04
02
白衣执甲再出征 大爱无疆续华章 ——南华医院欢送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衡阳市第十批中期轮换援疆干部光荣出征
2025年2月26日上午8时,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门诊楼前庄严热烈、誓言铿锵,一场为援非援疆干部举行的欢送仪式在此举行。南华医院党委书记周玉生、院长贺军等领导班子成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医疗队员家属及科室代表齐聚现场,共同为即将远赴非洲塞拉利昂和祖国边疆的4名医疗队员送行。仪式上,党委书记周玉生代表医院领导班子和全院职工向即将出征的医疗队员及家属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他深情回顾医院援外援疆历史:自1975年首赴非洲以来,医院先后3次承担队长派员任务,累计派出12名医疗骨干,扎根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国家,救治患者无数,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人”;援疆医疗队连续17年接力支援,在吐鲁番、鄯善等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今天,你们肩负的不仅是医者使命,更是国家嘱托!”他殷切嘱托队员,“要以精湛医术守护生命,以仁心大爱传递友谊,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促进民族团结中展现南华医院的担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医院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作为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南华医院副院长刘龙飞代表全体队员庄严承诺:“我们定当牢记祖国嘱托,不负医院厚望,以‘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指引,用专业守护生命,用行动传递友谊。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们必将坚守岗位,为非洲同胞和新疆人民筑起健康屏障。”此次援塞的3名队员涵盖普外科、麻醉、疼痛等专业领域,将于3月1日启程,执行为期一年的医疗任务。同步出征的还有衡阳市第十批中期轮换援疆干部——脊柱外科专家刘静男,他将带着先进微创技术扎根边疆,助力提升当地骨科诊疗水平。南华医院作为湖南省援外医疗工作重点单位,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核心使命。从洞庭湖畔到西非海岸,从南岳山麓到天山脚下,一批又一批南华医院医疗队以行动践行誓言,以脚步丈量使命。此次出征,既是医院50年援外传统的延续,更是响应“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带着全院职工的祝福,队员们即将踏上壮阔征程,续写南华医院医者的无疆大爱!
2025.02
27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