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调研团赴南华医院开展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调研
  5月22日下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率调研团队莅临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就南华医院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生物医药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交流。南华医院党委书记周玉生、院长贺军等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并陪同调研。  调研团队参观了南华医院核医广场、文化长廊,深入了解医院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在药学部制剂楼,工作人员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医院制剂尤其是蓝芩清咽合剂的特色和功效,罗成翼详细询问医院制剂品种,生产及销量等;在核工业卫生学校,双方就医教融合发展、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  参观结束后,双方人员在党政会议室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南华医院院长贺军主持。  会上,南华医院党委书记周玉生介绍了医院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基础和经验。他表示,南华医院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的抗疫精神铸魂育人,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同时,医院基地深挖优质教学资源,塑造优秀教师队伍,打造特色教学基地,走进大中小学校,建设专题展台展馆,有效形成“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的长效机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罗成翼对南华医院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罗成翼建议,南华医院作为国家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和优势,建立标准,保持开放态度,积极走进大中小学,将医学知识与健康科普比如青少年近视和肥胖相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实践学习平台。医校双方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途径。  座谈会上,双方与会人员还就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2024.05
23
结肠“黑变”不用怕,菌群移植保健康——南华医院成功运用菌群移植技术治疗结肠黑变病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成功治愈了一例因长期便秘而长期服用泻药导致的结肠“黑变”病例。这一成功案例标志着湖南省在肠道微生态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也为广大便秘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患者古先生(化名)长期遭受便秘的困扰,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并伴有腹痛。十多年来,他在国内多家医院求诊,均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虽然短期用药能缓解症状,但治标不治本,使得古先生不得不长期依赖泻药。然而,长期服用泻药不仅未能根治便秘,反而导致了结肠“黑变”,进一步加剧了病情。  在得知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开展了菌群移植的新技术后,古先生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南华医院。经过详细的肠道微生态检查,全科医学科团队发现古先生的生活方式不健康,肠道内有害细菌增多,细菌多样性降低,大大增加了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同时肠道屏障功能也较差。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古先生的肠道失衡,急需恢复肠道生态平衡。  针对古先生的病情,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经过近一周的治疗,古先生的便秘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恢复了正常的排便功能。经过数周的随访,古先生的排便情况依然良好,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证明了菌群移植技术在治疗结肠黑变病方面的有效性,也为广大便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将继续深化菌群移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知识链接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的非炎症性肠道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大肠黏膜中沉积有棕色或黑色色素,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芦荟等引起的。长期服用这些泻药还可能导致顽固性便秘、电解质紊乱,甚至可能诱发肿瘤。目前,针对结肠黑变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但停用泻药后,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有可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此外,菌群移植可能是未来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科室简介  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深耕于肠道微生态疗法,是湖南省内首家开展第三代菌群移植技术的机构,是衡阳市首家开展菌群移植的机构,拥有湖南省首家开展的肠道微生态门诊,举办了湖南省内首期肠道菌群移植培训班,举办了衡阳市第一、二期肠道菌群移植学术沙龙,开展了一系列肠道微生态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自2022年开展菌群移植以来,移植的总体有效率已达到80%以上,自闭症的单疗程有效率超过60%,治愈率则超过20%。目前,该科室已经开展的治疗范围涵盖了顽固性便秘及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帕金森、糖尿病、肿瘤以及结肠黑变病的综合治疗。随着疗程的增加,治疗效果也相应提升。科室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还结合了肠道微生态疗法、中医药以及功能医学等多种先进技术,共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为民众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4.05
23
关爱血管健康 护航美好生活——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开展“血管健康日”义诊活动
  今年的5月18日,是第14个“全国血管健康日”。为普及血管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血管疾病的认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出血中心)在主任邓小军的带领下,于当天上午,在医院门诊一楼大厅开展了健康义诊咨询活动。  活动现场,前来咨询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的医护人员耐心地为市民提供免费测血压、测踝肱指数、测血糖等服务,同时积极宣传血管健康知识,发放健康宣传资料60余份。  “全国血管健康日”的设立,源于一个关键的健康指标——人体血液中各脂肪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的健康上限值为5.18mmol/L。当这一指标超过健康上限时,即被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胆固醇的有效控制对于维护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现代生活中,频繁的饮酒应酬、熬夜加班、高脂高糖饮食以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已成为诱发“三高”的关键因素。其中,高血脂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与主动脉夹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冠心病、脑卒中等血管疾病紧密相关。  专家提醒,若出现以下五种症状,应及时就医:1.间歇性跛行;2.肢体无力;3.突发胸闷;4.胸痛;5.水肿或尿量改变。这些症状可能是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不容忽视。  南华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康至上,安全至上”的理念,深知血管的强健是生命长久的重要保障。未来,科室将继续致力于普及血管健康知识,为美好生活筑牢健康基石。
2024.05
22
青春再燃:南华医院精准施治,19岁心梗少年重获新生
  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一场关于精准医疗的奇迹正在上演。19岁的小张,一名在外院被高度疑诊为心肌炎的学生,怀揣着希望来到这里,期待南华医院专业的医疗团队能够为他点亮生命之光。  小张的学习生涯本是一片光明,然而,突如其来的心肌梗死却给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这一复杂且棘手的病例,南华医院胸痛中心的医疗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如福尔摩斯般的细致诊断。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技和深切的关怀,为小张量身定制了一套精准的救治方案。  经过周密的检查和评估,胸痛中心团队发现小张的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存在严重闭塞。面对小张对支架植入的强烈抵触情绪,李招兵主任医师、江振涛副主任医师等组成的介入团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沟通。他们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最终决定采用一种更为温和、侵入性更小的治疗方法——通过反复抽吸病变处的血栓,并使用球囊扩张血管,以恢复血流,保障心脏的正常血液供应。△手术前(上)、后(下)对比  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小张的心脏功能得到了迅速恢复。在术后康复期间,医疗团队不仅关注小张的身体健康状况,还积极关注他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进度。他们为小张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提供心理支持,确保他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小张逐渐康复,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随着心血管疾病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医疗体系不断强化救治能力,特别是针对年轻患者的特点,制定了更加精细化的救治策略。这一成功案例不仅是对南华医院医疗技术和救治效率的肯定,更是对医者仁心和人文关怀的最佳证明。  在此,提醒广大年轻人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遇身体不适或疑似疾病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 
2024.05
22
南华医院“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走进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提升公众对现场救护的认知和意识,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加快构建公众自救互救体系,5月19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现场救护导师团队”由王莉莉、吴良辉、江勇等专家组成,走进南华大学护理学院,为60余名师生开展了一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活动。此次培训得到了南华大学护理学院领导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此次培训分为理论授课和技能操作两个环节。在理论授课环节,三位培训导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场救护的“三个一”核心理念——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并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的操作难点与重点、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使用流程以及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的关键知识点,让参训学员们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现场救护的相关知识。在接下来的技能操作环节中,导师们模拟真实的操作场景,现场演示了各项操作技能。南华大学护理学院的师生们积极参与,踊跃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学习氛围浓厚。演示完毕后,导师团队对每位学员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与考核,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不仅掌握了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为护理人员自救互救体系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参训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培训活动意义非凡,收获颇丰,期待能作为常态化的培训活动定期开展。作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基地,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将继续深入推动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将急救知识送进学校、机关、厂矿、社区、企业,让更多“第一目击者”能够承担起现场救护的社会责任,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为“健康湖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4.05
21
1 79 80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