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南华医院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创伤救护能力提升与护理管理培训班
  12月9日至10日,由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创伤救护能力提升与护理管理培训班”成功举办。本次大会邀请了众多创伤领域和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等领域的专家,深入交流创伤救治的经验和学术前沿发展,并围绕护理高质量发展、质量安全管理开展了培训讲座,吸引众多医护人员积极参与。  开幕式上,南华医院院长贺军致辞。他着重强调了创伤救护能力提升与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参训人员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培训班分会场由南华医院护理部主任兼护理教研室主任陈莉主持,她介绍了分会场的培训内容,并对参训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她强调了培训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希望参训人员能够通过学习和交流,提高创伤救护能力和护理管理水平。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班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授课讲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创伤救护技术、护理管理、护理教学等方面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讲解。  本次培训除理论授课外,还邀请了南华医院院前急救副主任刘成和护士长黄小英开展“创伤护理工作坊”活动。工作坊旨在重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资源分配技巧以及多学科临床思维模式。采用小组形式,随机抽取创伤案例进行桌面推演,并进行总结。参训人员通过该活动不仅加深了对创伤救治的认识和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本次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参训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进一步提升了南华医院在创伤救护与护理管理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南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开展创伤救护培训,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2023.12
12
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并挂靠南华医院
  为响应衡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号召,加强衡阳市关节外科建设和管理,发挥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与业务指导作用,不断提升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技术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关节外科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促进学术、实践、基层三结合,12月6日,由衡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承办的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大会暨衡阳市关节外科学术交流会在衡阳召开。  会议邀请了衡阳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科科长钟杰、南华医院副院长刘龙飞教授、湘雅二医院毛新展教授、湘雅三医院吴松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志伟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雷赛云教授以及衡阳市“七县五区”的骨科专家学者莅临。会议由南华医院张卫主持,副院长刘龙飞致开幕词。  钟杰宣读了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文件,并宣布南华医院张卫担任主任委员、南华医院创伤骨科主任曾德辉担任副主任委员、侯威副主任医师担任委员兼秘书。随后,钟杰、张卫教授进行了授牌仪式,并完成聘书颁发。  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成立并挂靠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省、市卫生健康委以及骨科学会对南华医院在关节外科领域所取得成绩的认可和肯定。南华医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关节外科医疗水平,为衡阳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该中心的成立也将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关节外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授牌仪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们开展了专题论坛及学术交流。毛展新教授分享了股骨颈骨质疏松的防治策略,吴松教授讲授了骨关节炎(OA)BML治疗的相关内容。陈志伟教授对数字骨科在关节外科发展中的应用做出了精彩的诠释。曾德辉用十余例手术案例就髋臼骨折手术入路选择作了生动形象的陈述。雷赛云教授则分享了外侧单髁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这一新技术在临床的开展以及病人术后康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此次学术交流不仅加深了专家学者们对关节外科领域的了解和认识,也为进一步推进关节外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分享学术热点、交流学术前沿、探讨最新手术技术和专业理念的高端交流平台,与会者们获益匪浅。本次活动促进了关节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为衡阳市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顺利运行以及关节外科医疗质量和质控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和交流,参会人员能够共同思考并解决在关节外科领域面临的挑战,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次大会的成功对于提高关节外科医疗水平、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也为其他地区的关节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2023.12
12
南华大学第五届护理学科骨干师资创新能力培训班在南华医院成功举办
  12月9日,由南华大学主办,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承办,湖南省智慧优护工程中心、核工业卫生学校协办的南华大学第五届护理学科骨干师资创新能力培训班在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开班。300余名来自国内各级医院及大中专院校的护理管理者、护理教育者以及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院长贺军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表示,南华医院一直高度重视护理学科的发展,医院临床护理现已成为湖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南省灾害专科护士培训基地,“院校一体”的独特优势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训的护理参赛队荣获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本次培训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是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必将为护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彭国文对此次培训班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这次培训不仅为护理学科的师资队伍注入了前沿理念和实践技能,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满足社会需求。他对所有参训人员表示感谢,并期待他们能将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为医院、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据悉,此次培训时间为12 月 9 日至 10 日,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围绕临床护理科研选题思路及技巧、大模型时代的智慧医疗、国家一流课程《妇产科护理学》示范观摩、护理学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等内容进行分享探讨,进一步提升护理学科骨干师资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加强护理学科建设。  本次培训还将对优秀研究生临床指导老师、优秀实习带教教师、优秀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者、社区优秀实践带教教师、社区优秀实践管理工作者、优秀护理技能指导教师、优秀护理技能教学管理工作者等进行表彰。
2023.12
11
“救命技术”送基层,医疗水平助提升——南华医院气道建立和管理培训走进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健康中国,你我同行。为切实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急救处置能力及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强化气道管理的重要性,12月5日下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急救团队赴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规范化急诊急救气道建立和管理的学术交流,扎实推进急救技术“送基层”公益活动。  本次培训包括理论授课和现场操作演示两个环节。南华医院急诊科急救团队进行了《开放气道、口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的使用》专题理论授课。通过专业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片展示,使在场的医护人员对相关内容和操作流程有了更深入、清晰的认识。此外,还进行了呼吸球囊的检测和规范使用的现场演示,以便更好地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技巧。  随后,由南华医院院前急救副主任刘成进行了《经口气管插管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他详细解释了气管插管术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禁忌证以及医护人员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的配合,并重点介绍了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况和应对措施。通过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气管插管术的步骤和要领。刘成还利用模拟人进行了实际演示,包括预氧合、开放气道、显露声门、确认导管等每个步骤都进行了仔细操作,让在场的医护人员能够认真体会并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在互动实操环节中,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们充分利用这次难得机会,逐一练习、反复操作。培训现场互动频频、气氛活跃,培训课程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南华医院急诊科制定了周密计划,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培训团队,扎实推进“救命技术送基层”活动持续开展。这一举措旨在将三甲医院的急诊急救技术下沉到基层,使生命支持手段前移到专科医联体,从而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2023.12
07
南华医院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走进衡东朝阳动力有限公司
  12月5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医疗服务部“第一目击者”培训团队赴衡东大浦工业园,在衡东朝阳动力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一场现场自救互救技能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湖南省现场救护条例》要求与措施,全面普及和推广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加强医院与各工伤单位沟通合作。  活动伊始,朝阳动力有限公司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后,南华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伍洲颂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医院业务开展情况,展示了医院在急救领域的实力和成果。  在理论知识培训环节,伍洲颂详细讲解了心肺复苏术、创伤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参训人员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对所学知识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紧接着,在现场演示和实操环节,南华医院“第一目击者”培训团队的医务人员为在场人员进行了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演示,并指导大家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  经过此次培训,朝阳动力的职工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救护知识,提高了自身的急救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认识到“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后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普及给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其中,为推动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做出一份贡献。  这次培训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于参训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活动中学到的实用急救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正确地采取措施奠定了基础。同时,活动也加强了南华医院与各工伤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形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合力,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2023.12
06
1 128 129130 131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