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仁心妙术】生死竞速,转危为安:神经外科成功抢救一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
作者:神经外科 洪宇 时间:2018.10.19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左右,平均死亡率在27%- 44%,颅内多发动脉瘤,死亡几率更大,治疗难度远远大于单发动脉瘤。国庆期间,我科就收治一位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经我科积极手术抢救治疗,生死竞速,最终患者转危为安,且效果良好。

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因“突发头痛并意识障碍10小时”入我院;入我院前于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患者已呈浅昏迷状态,频繁呕吐,我院急诊复查头颅CT及CTA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当地医院明显增加,考虑动脉瘤再次破裂,且颅内为多发动脉瘤。鉴于患者病情危重,我科启动应急程序,联系正在休假中的阳文任副主任医师,急诊完善头颅DSA明确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右侧脉络膜前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待造影完善后,积极同家属沟通,告知此病需积极手术治疗,如若不然患者死亡可能性极高,患者家属最终决定行开颅手术。我科邹钦主任、陈锐博士、洪宇医师急诊为患者行“双侧开颅动脉瘤夹闭+右侧去骨瓣减压术”;在麻醉科蒋恒彪医师及手术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保驾护航下,手术历经6小时,效果满意,4个动脉瘤完全夹闭。现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仅稍有头痛,可完全生活自理,后期工作不受影响,拟近期出院。此次与死神的赛跑中,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研究中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年发病率约为9.1/10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平均死亡率在27%- 44%;而中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患者发病后28天、3个月、6个月和 12个月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6.9%21.2%23.6%24.6%。但是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和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脖子僵硬、畏光、一侧眼睑下垂、短暂性意识丧失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另外,高达20%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伴有各种类型的癫痛发作;部分动脉瘤破裂之前2-8 周,患者可能出现相对较轻的头痛、恶心呕吐等“先兆性出血”症状,可持续数天,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可避免致命性出血。动脉瘤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术中好比排雷,万一动脉瘤再次破裂,患者死亡几率极高。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难度远远大于单发动脉瘤,且患者预后往往更差,死亡可能性更高。

近年来,在邹钦主任、陈锐博士的带领下,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外科在动脉瘤手术、开颅夹闭及介入栓塞手术上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广受百姓好评。此患者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难度极高,经过紧张、细致的手术后,患者转危为安,我科全体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定,也代表着我科动脉瘤诊疗水准更上一层楼,可为更多百姓提供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