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三面锦旗见证医者仁心 ——南华医院TAVR技术助患者重获“心”生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马小峰教授的带领下,为一名63岁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成功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特送三面锦旗致谢,这既是对心血管内科团队医疗技术与服务的高度认可,也是南华医院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写照。患者侯某近两个月频繁出现胸闷、心悸症状,近日甚至突然晕厥,被紧急送至南华医院。经检查,其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瓣膜严重钙化,心脏泵血“通道”近乎堵塞,每次心跳仅能挤出少量血液供给全身,随时可能因心衰、猝死危及生命。此外,患者还患有冠心病、高血压3级(很高危组),这无疑让本就脆弱的心脏负担更重。△TAVR术人工主动脉瓣膜心血管内科李招兵主任牵头团队,结合患者身体耐受度与病情特点,反复研讨后决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该技术无需开胸,通过血管介入即可完成瓣膜置换,能最大程度降低手术创伤,快速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优选方案。△TAVR术后影像10月17日,在麻醉科、超声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同配合下,心血管内科手术团队精准操作,顺利为患者植入人工主动脉瓣。术后复查显示,瓣膜功能良好,心脏泵血能力显著提升,患者胸闷、心悸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患者及家属送来三面锦旗为表达感激之情,患者及家属特意定制三面锦旗:一面赠予马小峰副院长及全体医护人员,题字“无影灯下续生命奇迹,手术刀尖写医者传奇”;一面赠予李招兵主任、魏读辉主治医师及团队,题字“德医双馨,妙手回春”;另一面赠予李招兵主任、谭剑凯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题字“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这三面沉甸甸的锦旗,不仅承载着患者一家的感激,更是对医院医疗技术、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全面发展的高度褒奖。未来,南华医院将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攻坚克难,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防线,为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2025.10
28
浮针:一枚在皮下“穿行”的软针,如何实现远程止痛?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头痛、颈肩腰痛,乃至难以言说的肛肠科痛症(如肛门胀痛、肛裂等)常常不期而至,困扰着日常生活。面对这些痛苦,除了依赖止痛药和传统疗法之外,是否还有更优化、更绿色的选择?答案是“有的”!浮针作为一种创新疗法,源自传统智慧,又融合现代医学理念,凭借“针进痛消”的迅捷效果与较高安全性,正成为疼痛治疗领域的一颗新星。一、浮针是什么?一种与众不同的“皮下浅刺”技术浮针,全称“浮针疗法”,是一种主要作用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针刺方法。它使用的是一枚特制的一次性软管针具。(图片来源于网络)它与我们熟知的传统针灸关键区别在于:传统针灸:针对“经络穴位”,针体深入肌肉层,强调“得气”感;浮针疗法:避开肌肉层,专注于皮下组织,针尖刺入后呈水平状态前行扫散。(图片来源于网络)因此,浮针是一种更为温和的“浅刺”疗法 ,痛感轻微甚至无痛,且因避开了重要血管与神经,安全性也相对较高。二、浮针为何能见效?科学解读“患肌”与“远程干预”浮针立论于现代医学的“患肌”理论。简单来说,“患肌”就是因各种原因变得紧张、僵硬、缺血缺氧的肌肉组织。这些患肌不仅是许多疼痛的直接来源(如颈肩腰腿痛),也可能通过压迫神经血管引发一系列问题。浮针的巧妙之处在于不直接刺激患肌,而是采取“远程干预”的方式。医师会在远离疼痛部位的肢体(如小腿、前臂或腰腹部)找到与病症相关的“患肌”,并在对应皮下区域进行扫散操作。这一过程可通过神经系统向深层患肌传递“放松”信号,同时极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效果往往立竿见影:肌肉得以松弛,血流恢复通畅,疼痛也随之迅速缓解。三、浮针的跨界应用:以肛肠科痛症为例“远程干预”的机制使浮针在治疗某些内脏与盆底疾病方面也表现出潜力,尤其在肛肠科领域。肛肠疾病如肛门胀痛、痔疮急性发作、肛裂等,其疼痛和坠胀感往往与盆底及周边肌肉(如臀肌、腹肌)的紧张痉挛密切相关。这些“患肌”会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加重水肿和疼痛,形成恶性循环。浮针如何破局?治疗时,浮针医师不会在敏感的肛门局部操作,而是通过在腰部、小腿或腹部的皮下进行扫散,从而实现:1.远程松弛盆底肌,缓解肛门括约肌的过度痉挛;2.改善骨盆区域整体血液循环,促进痔疮水肿的吸收和肛裂创面的愈合。对于许多患者而言,这种“隔山打牛”的方式,常常能在一两次治疗后就让剧烈的肛周疼痛大幅减轻,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创、无痛、无需药物的高效辅助治疗方案,特别适合产后女性或不宜用药的人群。四、浮针的优势与注意事项1.核心优势:见效快:对多数痛症常可当场显效;安全性高:操作在皮下进行,避免深层组织损伤;适应症广:涵盖颈肩腰腿痛、部分头痛及肛肠科痛症等;绿色疗法:纯物理刺激,无药物副作用。2.重要提示:寻求专业诊断:浮针虽好,但不能替代必要医学诊断。疼痛成因复杂,建议先明确病因;选择合格医师:请选择经过系统培训、具备相关资质的浮针医师进行操作;并非万能:该疗法对软组织伤痛效果显著,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浮针,这枚在皮下巧妙穿行的软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卓越的疗效,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应对疼痛的方式。它不仅是传统智慧的现代创新,更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选择。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肛肠科现已开展浮针疗法,在浮针治疗肛肠痛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非药物镇痛选择。如果您或家人正受各类痛症困扰,不妨进一步了解浮针疗法。咨询专业医师,或许这枚小小的软针,能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轻松与安宁。专家介绍邢佼涛 肛肠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虚实挂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盆底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衡阳市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衡阳市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特长及主攻方向:擅长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炎症性肠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及高位复杂性肛瘘的虚实挂线治疗有独到之处,能熟练开展浮针技术及痔、瘘、裂等肛肠疾病的手术治疗。(本文仅为科普宣传,旨在介绍健康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疾病,请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10
28
竞技展风采,聚力筑防线 ——南华医院感染持续改进PDCA案例竞赛圆满落幕
为进一步夯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强化全员感控意识与专业能力,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感染管理科于10月23日成功举办“医院感染持续改进PDCA案例竞赛”。活动通过案例分享、专家点评与竞技交流的形式,系统展示了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实践成效。党委委员、副院长汤国辉出席并致辞,竞赛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贤主持。竞赛开幕式上,汤国辉强调了医院感染管理对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核心意义,肯定了本次竞赛对推动全员感控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同时鼓励参赛选手充分展现专业风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把竞赛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竞赛评委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李贤、质量评价办主任阳文任、门诊部主任应建华、医务部副主任谢南丽、护理部副主任赵碧霞及质量评价办阳蔚老师组成,他们以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参与到评审中,保证了竞赛的高质量与公平性。竞赛现场,参赛选手们围绕感染防控流程优化、风险点精准把控、质量改进工具应用等主题,结合临床真实案例展开深度分享。每位选手演讲结束后,评委团从选题必要性、工具科学性、成果实效性及表达清晰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分,并针对案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与改进方向,为选手们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宝贵建议。点评环节,阳文任、谢南丽、赵碧霞等几位评委高度肯定选手们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指出案例选题紧密贴合临床需求,既体现了对规范要求的精准把握,也展现了主动改进的实践意识。经过激烈角逐,竞赛评选出多个奖项。颁奖仪式上,获奖选手依次登台领取荣誉证书,现场掌声与欢呼声交织,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此次竞赛不仅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更通过PDCA循环的实践应用,推动了医院感染管理向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2025.10
28
掌握急救技能,筑牢安全防线 ——南华医院急诊科走进湖南朝阳电机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
为提升企业员工应对突发状况的自救互救能力,筑牢安全防护屏障,10月23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医学科团队受邀走进湖南朝阳电机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专题培训”,将专业、实用的急救技能精准送到员工身边。培训伊始,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刘成结合企业生产场景,以通俗语言讲解应急救护核心要点:一是强调“黄金4分钟”的急救时效性,明确心跳呼吸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施救,生存概率将大幅下降;二是通过“轻拍重喊、触摸颈动脉、观察胸廓起伏”三步法,帮助员工快速判断危急状态;三是明确急救操作原则,重点讲解“先救命后治伤、先止血后包扎”的优先级,同时纠正“用脏布包扎伤口”“盲目按压出血点”等常见误区,树立科学急救理念。理论授课后,毛建雄医生针对手部、头部等易受伤部位,现场演示八字包扎法,以“包扎后能伸入一指”为标准,指导学员控制绷带松紧度,确保既牢固又不影响血液循环。谭孟玲护士则利用模拟人演示心肺复苏操作规范,包括按压位置、深度、频率及人工呼吸要领。学员们积极参与实操练习,刘成逐一指导纠正动作,确保全员掌握标准流程。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双轨教学,不仅让企业员工掌握了关键急救技能,更在厂区内营造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安全文化氛围。
2025.10
26
静脉治疗技术再突破!南华医院成功实施首例经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肿瘤一区在静脉治疗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成功为一位罹患肺癌并伴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危重患者,实施了全院首例“经下腔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术”(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此次手术结合心电定位技术,实现了导管尖端位置的精准定位,为因上腔静脉通路受阻而陷入“输液难”困境的患者,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安全有效的“生命线”。△置管术后定位的X线该患者因肿瘤压迫导致上腔静脉综合征,致使头部、颈部及上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传统的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PICC置管路径均无法使用,常规的静脉输液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南华医院肿瘤一区静脉治疗护理团队迎难而上,在科室主任唐三元教授及护士长欧娜的带领下,经过缜密的术前讨论和评估,果断决定为患者实施“经下腔静脉PICC置管术”。术中,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配合,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患者的股静脉,并结合如同“GPS导航”一般的心电定位技术,清晰地指引着导管尖端准确到达理想位置,整个过程顺利,患者无特殊不适。这条经由股静脉建立的“生命通道”,成功绕开了被肿瘤压迫的“禁区”,为后续的化疗、营养支持等生命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置管中采用超声引导结合心电定位据悉,这是继今年5月该科室成功开展首例“经锁骨下静脉PICC置管术”后,在短短数月内实现的第二次技术飞跃。此次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晚期肿瘤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标志着南华医院肿瘤一区静脉治疗水平从常规路径迈向解决复杂疑难病例的高阶阶段,达到了区域内领先水平。
2025.10
26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