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筑牢医疗安全防线,共筑国家安全屏障 ——南华医院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传活动
4月15日,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十周年”的主题,精心组织并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旨在增强全院职工及社会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共同构筑坚不可摧的医疗安全防线,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力量。△党委副书记、院长贺军讲话△党委委员、副院长马小峰作专题培训活动期间,南华医院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措并举普及国家安全知识。在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等区域,一条条宣传横幅高高悬挂,一张张主题海报引人注目,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国家安全教育短视频,营造出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同时,医院充分利用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推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此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宣传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提升了南华医院全院职工的国家安全意识,更为推动医疗领域安全防线的进一步筑牢奠定了坚实基础。医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之中,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5.04
17
千里送锦旗,真情暖医心 ——北京患者跨越千里致谢南华医院急诊科医护团队
4月12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大厅内,一面印有“心系患者,医德双馨”的锦旗,承载着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刘女士无尽的感激与敬意,被郑重地交到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军及医护团队手中。这场跨越千里的暖心重逢,背后是一段与时间赛跑、用专业守护生命的动人篇章。一个月前,刘女士在衡阳出差期间突发高热,伴有畏寒、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地医院初步进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凌晨时分,她辗转来到南华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何雨杰迅速接诊,耐心细致地询问病史,并根据其症状调整了治疗方案。在输液留观期间,护士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娴熟的穿刺技术,让饱受病痛折磨的刘女士倍感温暖。次日早查房时,副主任医师杨军详细询问病史,敏锐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刘女士家中饲养的鹦鹉近期患病死亡。结合其持续低热、咳嗽等症状,他建议完善相关检查,警惕“鹦鹉热”感染。起初,刘女士对“鹦鹉热”半信半疑,仅同意进行肺部CT检查。杨军副主任医师耐心解释道:“这种肺炎对常规抗生素不敏感,若不及时使用特殊药物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在杨军副主任医师的耐心劝导和精心治疗下,刘女士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因工作需要,她即将返京,杨军医师反复叮嘱用药注意事项,并为其制定了返京后的治疗衔接方案。返京后,刘女士严格遵循医嘱治疗,病情迅速好转。不久,她的爱人也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刘女士牢记杨军副主任医师的提醒,劝说丈夫及时就医,丈夫被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由于早就医、早确诊、早治疗,夫妻二人最终双双康复。为表达感激之情,刘女士特意调整行程,专程从北京赶赴衡阳,亲手送上锦旗。她动情地说:“若没有南华医院前期的精准诊断,后果不堪设想。从杨医生抽丝剥茧的诊断,到护士们输液时的轻声安慰,这里的每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医者的仁心与温度。”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南华医院急诊科的故事传递着医学的温度。这种温暖不仅体现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上,更蕴含在医者对每个细节的执着追求、对每位患者的用心关怀中。这份跨越山河的谢意,正是对“医者仁心”最生动的诠释。
2025.04
16
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肠道微生态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医防融合实践典型案例”
近日,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第二届医防融合发展大会在杭州顺利召开。会上,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负责人朱灵平博士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在构建肠道微生态一体化管理体系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同时该案例荣获“医防融合实践典型案例”,赢得了现场医疗同仁们的高度赞誉。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健康的“晴雨表”,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当前肠道微生态干预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知识体系不健全、检测方法不系统、干预手段单一以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难题,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自2021年起,在阳学风教授的带领下,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肠道微生态一体化管理体系。在该体系的支撑下,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不仅开设了湖南省首家肠道微生态门诊,还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肠道微生态处方”的概念,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该科室还积极推广先进技术,举办了多期肠道菌群移植培训班和学术沙龙,将肠道微生态疗法的理念和技术传播至全国各地。值得一提的是,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在肠道微生态干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自2022年开展菌群移植技术以来,总体有效率达80%以上,孤独症单疗程有效率更是达到了60%以上,治愈率达2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顽固性便秘、腹泻、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帕金森、糖尿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综合治疗,同时开展了以肠道微生态疗法+中医药+功能医学等多种先进技术结合的新疗法,为患者带来了福音。在会议同期举办的“医防融合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提交的《南华医院全科肠道微生态一体化管理体系在医防融合的应用》案例,在千余份投稿中脱颖而出,荣获了“医防融合实践典型案例”的荣誉。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科室未来发展的鞭策。南华医院全科医学科将继续深耕肠道微生态疗法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手段,为维护老百姓的肠道健康乃至全身健康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025.04
15
把握“时代脉搏”,开准“发展良方” 南华医院“三力驱动”领航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的中医馆,古色古香的回廊间弥漫着淡淡药香,传统与现代诊疗场景在此交融;制剂室内,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相得益彰,见证着医院多年来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治疗室内,机械轻响,缕缕药雾为患者缓解术后疼痛……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是南华医院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在此背景下,南华医院立足中医特色,通过打造个性化诊疗体系、深挖传统制剂宝库、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构建起中医特色诊疗、现代化制剂研发、中西医协同护理“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区域百姓提供全周期、多维度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岐黄之术焕新彩,打造中医诊疗新范式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疗效突破。南华医院以传统中医为战略支撑,创新打造中西医结合、多学科协作、个性化诊疗模式。今年1月,一名10岁患儿因长期遭受不明原因的反复腹胀、呕吐、打嗝及反酸等症状困扰,来到该院疼痛康复科门诊就诊。面对病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涵盖疼痛康复科、中医科、麻醉科、放射科、消化内科、儿科及药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通过现场问诊、体格检查、查阅资料及集中讨论,专家们为患儿量身定制了个性化颊针治疗方案。颊针治疗作为一种无痛性针灸新疗法,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的特点,尤其适合儿童患者。麻醉科为患儿实施了两个疗程、共计10次治疗后,患儿的呃逆症状显著改善,家属对治疗效果高度认可。▲麻醉科副主任周广媛正在为患者实施颊针今年1月,南华医院中医科门诊——中医馆重装起航,集结中医科名医为群众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近日,记者来到该院中医馆,一股浓郁的中式风情扑面而来,就诊室设计古朴典雅,尽显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候诊区早已座无虚席,电子叫号屏的红色数字跃动不息,名医正在给患者把脉问诊。治疗室门前蜿蜒的队伍婉若游龙,拔罐、刮痧、针灸等中医特色项目广受欢迎。墙上悬挂着中医名家的介绍和中医理论的科普展板,让患者在就医休憩过程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27岁的李女士因体质偏胖、备孕多年未果,慕名前来该中医馆寻求帮助。中医科专家经过详细问诊与诊断,为李女士量身定制了一套中药调理结合火龙灸的综合治疗方案,每周一次,持续四周。令人欣喜的是,仅经过一个月的精心调理,李女士便成功怀孕,圆了她多年的母亲梦。“真是没想到,中医调理的效果竟如此显著!”复诊时,李女士难掩激动之情,由衷地感慨道。▲中医科主任欧阳波正在坐诊探脉该科主任、中医博士欧阳波介绍,科室专家涵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方向,形成“专人专病专长”的特色诊疗模式,通过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开展以传统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目前,科室开展20多种特色疗法,包括针灸、电针、脐灸、督脉灸、火龙罐、杵针、穴位埋线、中药熏蒸等传统疗法;中频治疗仪、红蓝光波、激光磁场理疗、臭氧水疗、脑电仿生电刺激等现代物理疗法。针对肥胖、失眠、慢性疼痛等病症,推出“中药调理+中医特色疗法”综合方案。在中医科,颈肩综合征、腰肌劳损等通过火龙罐、火龙灸结合针灸等能迅速缓解症状。胃肠道疾病特别是脾胃虚寒者通过中药调理结合火龙灸、脐灸等治疗,效果显著。失眠患者经过中药调理结合脐灸、耳穴治疗,症状缓解。这些特色疗法组合已形成独特的“南华方案”,一个个效果显著的治疗案例,让中医科口碑相传。与中医科交相辉映的,是疼痛康复医学科的守正创新。从精准破解疼痛难题到系统康复管理,疼痛康复医学科作为该院特色专科,是目前全市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疼痛康复医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衡阳市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该科下辖疼痛科、康复医学科、高压氧科,可常规开展中风偏瘫、脊髓损伤、肌肉骨骼疾病与运动损伤、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在慢性疼痛、严重脑卒中后功能恢复、脊髓损伤康复、手足创伤后肢体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治疗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该院疼痛科创始人周华茂教授创立的“周氏五针法”,将传统针刀疗法与神经解剖理论创新融合,针对颈腰椎病、顽固性神经痛等疑难杂症展现显著疗效,其“针到痛消”的神奇疗效在湘南地区传为佳话,已成为一张响亮名片,许多来自邵阳、永州等地的慢性疼痛患者慕名前来。一直以来,医院坚持“便民惠民”原则,以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为目标,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组织多学科中医专家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义诊活动,让更多百姓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古法今用显匠心,挖掘中医药制剂新宝藏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既需要诊疗技术的精进突破,更离不开药物研发的鼎力支撑。在构建个性化诊疗体系的同时,南华医院将目光投向中医药制剂的现代化转型,让古法良方焕发时代生机。清晨,南华医院制剂室内药香氤氲。药师手持铲子,在沸腾的不锈钢锅前凝神收膏,琥珀色的药汁在翻涌中逐渐凝成晶莹膏体。“火候差一分,药效减三成!”在膏方制作间,药师向记者演示收膏绝技。随着药铲匀速画圆,锅中药液逐渐泛起“鱼眼泡”,他精准判断挂旗程度,将炼蜜缓缓注入。“青年患者膏体宜稀薄易吸收,老年患者则需浓稠以缓释药效。”▲半自动化药品灌装生产线。近年来,南华医院中医专家根据患者的体质与所患病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膏滋药,以满足大家的养生需求。制剂室膏方产量逐年增长,开发了“益气生精膏”“固元膏”“安神膏”等明星产品,让“良药苦口”变为“良药可口”。今年1月,中医科联合制剂室举办医院首届膏方节,为广大市民提供冬季养生科普和膏方定制服务。为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医院夏季开展以“三伏贴”为代表的“冬病夏治”疗法;秋冬季开发“阿胶膏”等中药膏方和辨证施治的个性化定制膏方;针对儿童体质特征,精心调制“儿童生长贴”“退热贴”“厌食贴”等中医药特色贴敷。这些“老药方”焕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一系列丰富活动帮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该院制剂室成立于1958年,多年来,见证了中医药从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生产的华丽转身,从手工小作坊走向具有现代化生产线的新型制剂中心,这里承载着千年岐黄智慧的新生。1975年11月,制剂室成立了药物研究室,先后完成了14项专题研究,其中“芦丁提取工艺研究”获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夜关门有效成分咳宁醇的分离鉴定和药理研究”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桎木叶有效成份分离鉴定和药理研究”,获1980年湖南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衡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临床用药商榷”获省药学会年会甲等奖;“兰碘的研究”,用于全国首例铀烧伤取得成功。▲药学学科带头人周玉生教授带领团队研发药物“制剂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专科专症专药。”该院党委书记、药学学科带头人周玉生教授介绍,目前,团队秉承“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自主研发特色医院制剂32种,中药制剂有合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等7个品种。新冠疫情期间,救治药品紧张,周玉生率领团队,紧急开发中药“抗疫方”——“蓝芩清咽合剂”。该制剂创造性融合中医“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精选板蓝根、黄芩、栀子等道地药材,经现代制药工艺精制而成。新冠疫情期间,面对治疗药物紧缺的严峻形势,周玉生教授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关,用90天时间完成从研发到备案的全流程,创下中药应急研发的“南华速度”。临床研究表明,蓝芩清咽合剂对缓解新冠病毒引发的咽痛、干咳等症状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轻症患者重症转化率,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三年来累计生产50万余瓶,覆盖南华医院医联体、衡阳钢管厂等百余家单位批量采购,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多家官方媒体专题报道,形成中医药抗疫的“南华效应”。周玉生告诉记者:“与一般汤剂相比,蓝芩清咽合剂生产加水量多,熬药时间更长,药液浓度和有效成分更高,效果更好。”制剂室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大的研发实力、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以及贴心的定制服务,成为了该院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每一瓶膏方、每一碗汤剂都是中医药文化的见证,凝聚着药学部人的智慧。中医护理破难题,构建全周期健康屏障新体系如何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如何用更易被接受的护理方式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如何真正地提高护理质量?南华医院给出的答案是,让“中医”元素融入,以中西医协同护理为纽带,构建全周期健康屏障。据了解,该院中医护理工作起步于1998年,在中医肛肠科率先开展中药熏洗技术,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早期探索。经过多年积累,2016年,新增中药热奄包技术,重点应用于术后康复领域。2024年,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护理部系统引入中药贴敷、隔物灸、耳穴疗法、中医拔罐、中医刮痧、中药熏洗、中药泡洗、中药灌洗、中药涂擦、中药热奄包等10项技术,中医科、中医肛肠科、神经内科、疼痛康复科等科室相继开展中医护理技术,设立中药熏洗室、制剂室等特色单元,形成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流程的中医护理服务体系,规范、优质、便捷的中医护理技术让医院走出了一条特色护理道路。▲护士正在为患者刮痧护理人才是中医护理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该院以“内培外育”双轨机制为抓手,系统推进护理人才梯队建设,为中医护理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内培方面,医院构建分层递进式培训体系,今年1月启动中医护理技术同质化培训,通过中医肛肠科护士长分享特色技术推广经验,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3月开展中医技能强化培训,邀请衡阳市中医专家团队进行现场示教,在外部培育维度,实施“双向赋能”策略。全年选派多名护理骨干赴中医名院研修火龙罐、脐灸等新技术,返院后开展阶梯式教学实现技术转化。基于人才优势,医院正构建中医护理服务新生态。计划年内开设中医护理专科门诊,提供体质调理等特色服务。同步建立“培训-实践-展示”一体化平台,通过技术比武、市民体验日等活动,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向社区延伸。随着中医药的大力推广,“简、便、效、廉”的中医药传统疗法,受到不少群众的青睐,这也给该院中医护理项目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医院自主研发的“三黄膏”外敷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在衡阳地区率先引进全自动中药熏洗椅,通过智能化恒温控制,将中药蒸汽离子渗透与穴位刺激相结合,显著提升术后水肿消退和创面愈合效率。▲制作中药热奄包2023年7月,86岁的周爷爷因长期饱受便秘折磨,一度依赖药物维持排便,身心俱疲。接诊后,中医肛肠科通过结肠传输试验确诊其为“慢传输型便秘”,制定了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方案,以济川煎加减方补益肝肾、益气通便,通过“评估—干预—评价”全链条护理程序,结合辨证施护、内外联动、形神共调,实现老年顽固性便秘的精准康复。持续治疗与护理20余天,周爷爷彻底摆脱药物依赖,实现自主排便,情绪明显好转。出院时,他紧握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这里不仅医术精湛,更有医者仁心!”“术后疼痛是肛肠科患者最主要症状,我们采取中医治疗护理技术,达到“患者无痛”的目的。”该院中医肛肠科主任邓秋林介绍,南华医院中医肛肠科还创新打造“无痛病房”管理模式,整合临床医生、麻醉师、心理医生与护理团队,通过建立完善的医护疼痛评估系统、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等新方法,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院中医护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院各个科室“因病制宜”地开展了各种适宜的中医护理项目,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中西兼治的治疗选择。中医护理项目的广泛开展,让护理这项工作从“幕后”逐渐走到了“台前”,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反复住院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甚至会主动要求护理人员给予使用中医护理项目。从独具匠心的个体化调养方案,到紧跟时代步伐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从多学科紧密协作的创新模式,到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护理体系,一系列推动中医药蓬勃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宛如强劲引擎,为南华医院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擘画出一幅宏伟蓝图。展望未来,医院将以“中医+”思维构建现代医疗服务新范式,继续深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体系,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传承千年智慧中谱写护佑健康的时代新篇。
2025.04
15
共筑基层睡眠医学新高地,助力“健康湖南”建设 ——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深度参与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基层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
4月11日至12日,“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基层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在长沙隆重举行,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深度参与。活动汇聚全省睡眠医学领域专家、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人、基层医疗机构代表及健康产业人士近200人,共商基层睡眠医学发展大计,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与湖南省“八件实事”工作要求。成立大会上,湖南省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南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平教授宣读《关于成立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基层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批复》及首届委员名单。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南华医院睡眠专家汤永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睡眠障碍患者群体达5.1亿,但基层诊疗能力仍存在短板。专委会的成立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步,未来将着力推动基层睡眠医学服务规范化、技术同质化发展。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设置30余场专题报告,聚焦“偏头痛与睡眠障碍”“更年期睡眠障碍诊疗”“失眠CBT-I疗法”等热点议题。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团队作为湖南省睡眠医学领域的领军力量,全程深度参与,贡献多项学术智慧:汤永红教授进行了《睡眠门诊建设与展望》主题报告,结合南华医院的实践经验,为基层门诊规划提供了可复制的建设模板;张平主任深入剖析了《基层医院睡眠专科建设问题及对策》,直面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痛点,提出了“技术帮扶+标准化培训”的双轨解决方案;张凤英博士分享了《如何在基层开展CBT-I治疗》,通过案例演示与流程拆解,推动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在基层的普及;唐颖峰技师长则以《无创通气原理》为题,系统解析了呼吸支持技术在睡眠障碍中的应用路径,强调了技术下沉基层的必要性。此外,同期举办的国家卫健委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项目第五期培训班中,南华医院讲师团队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的教学模式,帮助学员掌握了多导睡眠监测、无创通气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强化了基层睡眠医学的人才储备。此次大会的圆满召开,标志着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基层工作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也展现了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在推动基层睡眠医学发展中的标杆作用。未来,该中心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健康湖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惠及更多受睡眠障碍困扰的群众。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简介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成立于2021年10月25日,是国家卫健委睡眠技师专项能力培训项目中心教学单位、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及省内唯一“湖南省睡眠医学诊疗技术同质化培训基地”。中心整合神经内科、呼吸科、心理科等9大学科资源,配备国际领先的睡眠监测仪、无创通气设备及心理CT评估系统,开放床位30张,可全面开展PSG监测、CBT-I治疗、经颅磁刺激等诊疗项目。中心现有睡眠专科医师8名(教授2名、博士3名)、国际注册多导睡眠技师(RPSGT)2名、专科护士10名,团队以“技术引领、基层赋能”为使命,多次在国家级技能大赛、学术年会中斩获佳绩,并通过巡讲、培训、远程协作等方式,持续推动湖南省睡眠医学均衡发展,惠及千万受睡眠障碍困扰的群众。 
2025.04
15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