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中心
南华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荣获湖南省灾害护理科普竞赛“一等奖”
为进一步普及灾害救援新知识,增强民众识别灾害风险的能力,并促进灾害护理领域新思路的交流与分享,由湖南省护理学会主办的湖南省灾害护理科普竞赛,于11月29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顺利举行。此次竞赛面向全省护理团队广泛征集优秀作品,经过严格筛选,最终有来自全省各地的16支精英队伍齐聚长沙,展开激烈的现场角逐。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原创科普作品《新还珠之马路风波》凭借其独特的创意和生动的表现形式,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作为新兴的医学分支学科,灾害护理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南华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南华医院急诊科积极整理、归纳和总结防灾减灾及救援技能,并定期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不断提升护理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在此次科普竞赛中,南华医院急诊科护理团队大胆创新,巧妙地将经典电视剧《还珠格格》作为切入点,将专业化的灾害救援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呈现给广大观众,令人耳目一新。该作品不仅展现了灾害救援的科学性和传播性,还体现了创新性和舞台表现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前,灾害护理科普举措日益多样化,南华医院将不负使命,继续加快灾害护理队伍素质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救援科普教育的普及率,为防灾减灾、灾害救援事业贡献南华医院护理人的智慧和力量。
2024.12
02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 永不言弃,做生命禁区的“守门员”
连续两年跻身全国STEM排名百强之列,应用ECMO技术成功挽救近60名患者的生命,获 “国字号” 肠内营养示范病房……在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强大学科团队和温暖贴心服务的背后,是那颗 “一心为患者”的初心在熠熠生辉“滴滴,滴滴……”走进南华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防护门内,干净整洁的病房便映入眼帘,患者们的床头安放着各类精密的监测设备,屏幕上的数据持续波动。翻身吸痰、动脉采血、输血……在这个被大家视为“生死关”的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医护人员奔走于各个病床之间,进行着各种医疗护理工作。他们就像“守门员”,凭借强大的医疗水平和温暖贴心的服务,守护着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抢救每一条生命。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从2001年成立以来,一代代医者、护士接续奋斗,用守正创新的精神,书写了守护人民健康的时代华章:他们以治疗急危重症著称,经过二十三载的传承,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科,连续两年STEM排名进入全国百强,成为重症患者的希望之光;他们全力以赴呵护每一个患者,被国家卫健委授予“肠内营养示范病房”称号,收到患者及家属的如潮好评;他们秉持“生命相托、永不言弃”的理念,坚定护航患者生命,抵御病魔的侵袭,守护生命的尊严与价值……前沿技术用好用精,救命神器创造生命奇迹记者从该科了解到,目前重症医学科拥有两个病区,开放床位57张,年收治各类急危重症患者近5000人次,承担着衡阳市及周边地区(株洲、郴州、邵阳、永州、娄底等地)危重疾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在仪器设备上,科室配有各类型全进口呼吸机、高流量氧疗机、具有中央监护系统的监护仪,能满足无创和有创呼吸支持的需要,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危重患者有创动脉、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此外,该科配有电子支气管镜、电子胃镜、主动脉球囊反搏、全进口彩色超声、心电图机、除颤仪、血气分析仪、无创心排监测、床旁血液净化机、震动排痰仪、亚低温治疗仪、床旁X光摄片机、床旁血栓弹力图检测仪及ECMO等先进医疗器械。众所周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此类患者救治难度大,需要联合应用多种生命支持技术,而ECMO技术代表着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为了更大程度地挽救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南华医院2022年引入ECMO设备,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该科主任廖谷清介绍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被称为“人工心肺机”,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取得显著疗效而被人们所熟知。该技术主要是通过把患者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氧合,再将氧合后的血液输回体内,用于供氧,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以减轻心脏负荷,使心肌得到休息,改善心脏血流动力,为受损心肌细胞和肺功能恢复赢得宝贵时间,被誉为“救命神器”。去年9月,一位乘客在高铁上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同坐一趟车的两位外院医师为患者在高铁上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南华医院120急救中心、重症医学科接力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实施了ECMO治疗。最终,经过该科4个日夜的抢救,患者脱离生命危险,顺利撤出ECMO。在这一“神器”的助力下,重症医学科成功帮助患者闯过了“生死关”。胡先生也是该科运用ECMO护航的受益者之一。回忆胡先生的抢救过程,该科副主任贺承健依旧印象深刻:“今年7月的一个周末上午,胡先生因突发胸痛到急诊科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反复出现心律失常。”经过9次电击除颤,贺承健与该科副主任甘燕青和姚泓屹带领ECMO团队5分钟内全员到场,快速建立ECMO管路,为心血管内科实施PCI手术创造了机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患者胡先生最终转危为安,迎来了生命的曙光。出院时,胡先生的家属说:“当时是午饭时间,而医生们却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全部赶来抢救,他们将患者的生命视为第一位的态度,让我们很是感动!”▲ECMO抢救贺承健介绍,ECMO技术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相当高,是急救重症领域最复杂、最尖端的技术,目前该科已经应用该技术为近60位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救命”时间。一次次在生死攸关之际娴熟地开展该项技术,也标志着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救治危重患者的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针对不同的重症患者,该科近年来还引进了血液净化治疗脓毒血症、重症超声技术为危重症患者实施精准诊断等新技术,在湘南地区、湖南急危重症界率先开展了多项领先的急危重症诊疗技术,是湘南地区最好的急危重症医疗体系之一。 特色治疗用深用透,助危重患者早日康复把常规技术做精、做细是重症医学科的不懈追求。在南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广泛应用于每位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则是典型代表。虽然营养和康复是目前各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广泛开展的项目,但该科却开展得卓有成效。多年来,该科一直专注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推广与实践。用贺承健的话来说:“营养跟上了,患者自然恢复快了!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辆汽车,那么食物就是它的燃料。但是,当这辆车出了故障,无法正常加油时,营养支持疗法就是一座特殊的‘加油站’。”据悉,该科通过床旁盲插鼻空肠管技术为危重症患者建立了肠内营养的通道,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为危重患者早期启动肠内营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ICU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自2015年开展急危重症的营养支持治疗以来,该科临床工作中肠内营养护理工作被进一步规范。2022年该科基于早期肠内营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研究与应用,获得了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日,该科成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授予的全国首批232家“肠内营养示范病房”之一。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也是该科特色治疗理念之一。一位瘫痪在床3年的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先后辗转北京、长沙等省内外知名医院,慕名转入南华医院,经过重症医学科的营养支持治疗及康复治疗,最后该患者逐渐通过助行器走出ICU病房。为了促进患者的全面恢复,该科创新实施半开放式管理模式,邀请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共同营造温馨、舒适的康复环境,通过散步、简单的肢体锻炼等康复活动,不仅增强了患者的体质,也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帮助患者尽快走出病痛的阴影。这仅仅是重症医学科应用早期康复治疗成功救治的一个缩影。“在ICU病房,患者基本无法自理,需要我们24小时不间断悉心照顾。”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黄小英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医护人员常常满负荷运转、超负荷工作,把所有时间用于救治患者,轮番上阵、昼夜坚守,竭尽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重症医学科而言,加班是常态,科室医务人员每天的工作时长都远超8小时。”她如是说。正因为重症医护人员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全力以赴、精心呵护,才有了一次又一次患者的转危为安、早日康复,在该科,经常有患者及家属送来锦旗表示感谢,甚至有患者去世后,其家属也特别来院感谢团队在患者生前的精心治疗。人才用活用妙,助推科室高质量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而言,人才是最珍贵的,人才决定了该学科的发展潜力和方向。同样,我们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重症医学是要有一支‘拿得起、打得赢、非常有生气和素质’的医护技团队。”廖谷清语气坚定。廖谷清介绍,该科采用内培和外引共发力的方式,先后选送医务骨干到北京、上海、昆明、郑州、南京、香港、深圳等国内外知名医院深造学习,医师进修回院后开展床旁血液净化、镇痛镇静、俯卧位通气、盲插鼻空肠管等一系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科室选送多人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读博士3人,医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70%以上护理人员具有本科学历。科室多人获得中国重症超声学组颁发的合格证,如美国外科学院香港分院及香港大学外科技术培训中心联合颁发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培训、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合格证书。团队还培养了数十名专科护士,富有实力实干的护理队伍,能够在手术中有力配合了专科疾病的诊治,为科室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有在职医护人员130余人,主任医师、教授4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主任护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廖谷清说:“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面前,重症医学都是排头兵,甚至是领军团队。”科室多次参加湖南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2018年9·12事件中表现突出,2020年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作为衡阳市定点收治医院,参与危重患者救治工作,创造住院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骄人成绩,2022年底,新冠患者急剧增加,重症医学科团队临危受命,姚泓屹副主任带领科室医务人员在48小时内组建重症病房,开始收治危重患者,新年期间得到央视的6次转播。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近年来,该科不断提升发展思路,逐步亚专业化,加强院前急救、重症创伤、重症神经、重症超声、重症营养、重症康复、重症呼吸、重症心血管、重症消化、血液净化、镇痛镇静、血流动力学及体外生命支持等各亚专业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重症医学队伍,使重症医学救治体系更加规范化,实现重症医学科的又好又快发展。在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亚专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居省内前列。STEM排名和ASTEM(学科)排名,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位居省内第三名。作为大学直属型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成立以来,就承担了下级医院医师进修、南华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等临床带教工作。通过科室全体成员的不断努力,专科建设在组织管理、服务能力、医疗质量、亚专科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3年成为湖南省内首批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培训基地和重症医学专项技术培训基地。在廖谷清看来,科室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自身,还应着眼全市重症医疗救治水平。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团队经常下乡开展帮扶查房、技术培训等活动,共同提高全市重症医学救治水平,为衡阳市及其周边城市的广大老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永不止步的追求、永不退缩的担当是南华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身上最深的印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他们将继续发挥学科引领辐射作用,开展多学科、多中心的深入研究,持续提升科室在湘南地区的影响力,为人民守好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4.11
29
微创、无疤痕、恢复快 南华医院甲乳外科成功引入甲状腺微波消融术
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结节及肿瘤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疾病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甲状腺健康的高度关注。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开刀手术为主,但对于小结节患者、基础疾病严重的老年人以及排斥传统手术的患者而言,寻求一种更为温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甲乳外科在科室主任吕鹏飞的带领下,积极探索甲状腺疾病治疗的新途径,并成功引入了“甲状腺微波消融术”这一创新疗法,标志着医院在甲状腺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甲状腺微波消融术以其微创、高效、美观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该疗法通过微波能量对病灶进行精准消融,既能够有效去除病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甲状腺周围的正常组织,从而减少手术创伤。此外,消融术采用局部麻醉方式,降低了麻醉风险,术后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肿瘤及消融灶影像在美观方面,甲状腺微波消融术同样具有显著优势。传统手术往往会在患者颈部留下明显的疤痕,影响美观,而消融术则通过隐蔽的穿刺点进行手术,术后几乎不留痕迹,满足了患者对美观的需求。这一特点使得消融术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体表无疤痕南华医院甲乳外科吕鹏飞教授团队严格把控适应症,已成功为众多甲状腺疾病患者实施了甲状腺微波消融术,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这一创新疗法的引入,为甲状腺开刀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替代选择。科室主任吕鹏飞表示,南华医院甲乳外科将继续致力于甲状腺疾病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力争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达到美学兼顾(体表彻底无疤痕,颈部无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他也呼吁广大市民要关注甲状腺健康,定期进行甲状腺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护自身健康。
2024.11
28
南华医院房颤中心成功通过“中国房颤中心”再认证
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迎来喜讯,该院房颤中心成功通过“中国房颤中心”再认证,并于11月16日在第十五届扬子江心脏论坛上正式接受“房颤中心再认证”的授牌。这一殊荣标志着南华医院在房颤诊治领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再次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第十五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授牌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心力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南华医院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房颤的防治工作,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自房颤中心成立以来,南华医院积极整合医疗资源,组建了一支由心血管内科、急诊医学科、神经内科、胸心血管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不断优化诊疗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房颤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房颤中心再认证牌匾在此次再认证过程中,南华医院房颤中心凭借其扎实的工作基础、规范的诊疗流程、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卓越的管理水平,赢得了认证专家的高度评价。认证专家对医院房颤中心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设施设备、诊疗流程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查与评估。他们一致认为,南华医院房颤中心在房颤的规范化诊疗、患者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再认证的标准。△房颤中心再认证现场核查房颤中心成功通过再认证,不仅是对南华医院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医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房颤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持续提升房颤诊疗水平,为广大房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也将充分发挥房颤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周边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广房颤规范化诊疗技术,共同提升区域内心房颤动的防治水平,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2024.11
27
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神经内科成功举办“世界慢阻肺日”义诊活动
11月19日上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全球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的号召,在荷花坪社区成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义诊活动。此次活动以“了解你的肺功能”为主题,旨在提高公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认知,并着重强调肺功能检测的重要性。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且可预防、可治疗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此,南华医院希望通过此次义诊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推动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慢阻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活动现场,南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内科睡眠医学中心的专家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居民免费进行了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和肺功能检查,还由专业的呼吸治疗师进行了慢阻肺患者居家护理宣教,提供了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用药建议。同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居民普及了慢阻肺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疾病的危害性和预防方法。此次义诊活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共惠及200余名居民。许多居民表示,通过参加此次活动,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慢阻肺的相关知识,还深刻认识到了早期筛查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居民在得知自己的肺功能状况后,纷纷表示将积极采纳专家的建议,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南华医院的医护人员还借此机会与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耐心解答了居民们关于慢阻肺和睡眠障碍疾病的疑问,并为他们提供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仅拉近了医护人员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还使医护人员更加了解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期望。此次“世界慢阻肺日”社区义诊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还促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通过此次活动,南华医院的医护人员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决心和信心。未来,南华医院将继续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共同推动健康事业的发展。
2024.11
26
1 29 3031 32 33